谈谈诗词写作
发布时间:2007-03-22 | | 浏览量:
诗词是文学的精华与最高形式。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文明汇成了一条从未停息的诗的长河。直到各门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竞相发展的当今之经济时代,仍有许多年轻朋友对诗词怀有浓厚兴趣,这是值得庆贺的,也说明了诗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强大生命力。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同学对韵律学和诗词格律的意识比较淡薄,这对于写诗填词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
诗词除了内容上的思想性和寓意等之外,还要遵循一定的格律和韵律。与没有节奏和旋律不成音乐一样,没有格律和韵律是不成诗词的,作品内容再好、句子再优美、想象力再丰富,也只能算是一篇很好的散文。我是校报的忠实读者,每期必看,当然也就有机会欣赏到同学们写的诗词了。这些诗或词,其内容是不错的,在这里不予讨论。今天只想就前面提到的普遍存在的格律和韵律问题谈些看法。
每一种体裁的诗和词,都有特定的格律和韵律(近代流行的自由体诗歌除外)。诗的格律和韵律比词更严格,比如说《七律》,不是说七八五十六个字就算写成了。一首《七律》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第一,韵脚(即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且要押平韵。第二,四联中必须有二联是对仗的,一般是第二联、第三联为对仗联,即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第五句与第六句对仗。例如毛泽东同志写的《七律·长征》的第五、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一个对偶的句子,且句末的“寒”字是平声。第三,《七律》每个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声是有规定的,严格地讲,按每个字位上的平仄声来分,《七律》只有四种形式。因此,写出一首符合规定的律诗是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许多人都不太提倡写律诗,因为它在形式上有诸多的限制,不利于自由地描述事物或抒发情感。
《绝句》一般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但必须一韵到底,即要么全押平韵,要么全押仄韵。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七绝》全押平韵;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五绝》就全押仄韵。
唐代兴起而盛行于宋的长短句(词),其格式相对于律诗较为灵活些,但格式、字数和押韵情况等也必须遵循不同词牌的具体规定。例如,《沁园春》必须是双调114字,押平韵。我在校报上看到过有同学写的《沁园春》,字数确实是114个字,且每一句的字数也符合要求,也划分了上下阕,但该押韵的地方没有押韵,该押平韵的地方却押仄韵,那就不能算是一首《沁园春》了。我们读一下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就可以看出它的押韵规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中的韵脚的所有字(飘、滔、高、娆、腰、骚、雕、朝)都押平韵[即现代汉语的第一声(古汉语的阴平)或第二声(阳平)]。还有些词牌,如《卜算子》,则要押仄韵(仄声即现代汉语的第三声(古汉语的上声)或第四声(去声))。还有一些词牌,如《满江红》等一般需要押仄声中的入声,这对当代人来讲就更困难了,因为现代汉语中已无入声的字,原入声的所有字都分别归入现代汉语的一至四声中了,如:“屋”、“出”等归一声,“国”、“直”等归二声,“铁”、“北”等归三声,“客”、“绿”等归四声。所以,在同学们写诗填词时,如对格律和韵律不很熟悉,最好写自由体的诗为好,它可以不受篇幅、字数、格律、对仗和平仄声等方面的限制,比较自由。
当然啰,只要是写诗,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诗,包括一首好的歌词,最基本最基本的是应该押韵。试想一下,一首完全不押韵的“诗”,与一段普通的文字就没有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