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点

“石油不油”

■听课随记(四)

 

  我住在亚运村,有时为听课要在昌平逗留一整天,晚上听完最后一节课再回市内。

  一次,我在昌平一家小饭店用餐,和老板及服务员聊天,谈到了石油大学,他们说“石油不油”。那意思是说,石油大学的师生很老实,很朴实,不“油腔滑调”,也不“油头滑脑”,更不“油头粉面”。我们石油大学驻在昌平,给昌平的老百姓留下了“石油不油”这样的印象,令人感到欣慰和自豪。

  但我这里用“石油不油”,是想说明我们石油大学的教学和课程,并不都是石油科技方面的,也不全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我们已经并且越来越多地开设了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因此我也听了许多这方面的课,想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

  “石油大学”是有五十多年建校历史的金字招牌,是几代石大人创造的一笔无形财产。石油专业是我们学校的主干专业,面向石油石化工业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所有这些都是不能丢弃的,必须坚持和发扬。但是,我们首先是“大学”,是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影响的一所老大学,是一座有相当规模、相当实力的高等学府。我们当然要为石油石化行业服务,我们也要承担石油石化的科研任务,但最为重要的(也是主要的)是通过人才的培养,通过我们培养出来的高素质的学生、人才实现我们的服务。我们的主要“产品”是合格的、优秀的毕业生,我们是学校,是育人的文化教育单位。我们的科学研究与一般的科研单位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科研要与育人、与教学相结合,“科研育人”是我们应遵守的原则。

  我们培育出来的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这些人才本身应具有全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会健全地生活,有高质量的人生。总之,我们的教育要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这种认识审视我们的教学,开设人文及社会科学的课程,那就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近期我听了十多门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有许多教师讲得很精彩。“石油”不只讲“油”了,讲政治、讲历史、讲哲学、讲法律、讲文学、讲音乐、讲书画、讲舞蹈、讲电影等等,真是丰富多彩。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热情为之叫好。同时我又有些担心,这些课程能在“油味十足”的石油大学立住足、扎下根吗?我很担心它们只是“漂”在石油大学的一时现象。我想要让它们扎下根,除了领导重视、扶植之外,关键是这些课程本身的发展和改革。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理工类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所石油特色很鲜明的工科大学,其开设的人文课程与文科大学的是否应有所不同?回答是肯定的。同办任何事情一样,石油大学的人文课也有个从石油大学实际出发的问题。俗言之,与“石油不油”相对应相匹配,也应有个“人文有油”的说法。讲政治课应有点石油外交、石油战争、石油风云等“石油政治”,讲历史课应有点中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史,讲文学课应有点反映石油人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讲艺术课应有点反映石油人的歌曲、舞蹈、美术作品,等等。顺便说说,我们的老校友吴仪同志,当年就是读了反映石油工人铺设西伯利亚输油管线的前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深受感动而学石油的。还有那首《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曲,鼓舞了我们几代石大人。像这样的人文作品及人文课程,生命力肯定会持久的,这方面的教师在石油大学也会大有作为的。

  所以,我在呼吁重视人文社科课的同时,也要向讲这些课的教师进一言:走出自己的“人文象牙塔”,让你的课程更贴近石油大学的学生和实际,不妨也染上一点石油的芳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