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的“彩虹”景观
发布时间:2005-12-05 | | 浏览量:
几年前我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记者采访时,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余老师,您是学石油的,又在石油大学任教,怎么对‘中共第一经’(《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这么关注?怎么对寻找‘中共建党牵线人’(重要党史人物杨明斋)这么上心,调查了整整十年?”我给他讲了我曾学过石油专业,但又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了政治学研究生,在石油大学当政治教师云云,他似乎有了些理解。
可是,后来我在编著《石油大学校史》时,接触了大量校史人物资料,又遇到许多“学石油、干政治”的情况,我自己倒有些犯思索了。你看:
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吴仪,她是石油大学炼制系1962年的毕业生;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中共中央委员李毅中,他是石油大学炼制系1966年的毕业生;
海南省省长、中共中央委员卫留成,他是石油大学测井专业1970年的毕业生。
还有现任或曾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张丁华,中共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刘是龙,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孙晓群,国家劳动部副部长朱家甄,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杨兴富,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尹克升,河南省副省长、武警黄金指挥部政委胡笑云,北京市副市长刘海燕,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纪明波,等等,他们都是石油大学石油主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学石油,爱石油,毕业后许多人也干石油,可是后来他们成了政治家、政府官员、高级公务员、管理工作专家和社会活动家。
据不完全统计,石油大学毕业生中当选中共中央委员的就有十多名。
当然,其他高校也出了不少政治家和政府高官,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但它们多是综合性的老名牌大学。像我们这样建国后才创建的专业性很强的石油行业高校,涌现出一批党务、管理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大家,形成“群星灿烂”(绝不是个别的)的景象,不能不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不解,认为似乎应了那句“有心栽花花难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老话。而事实上,我们石油大学“栽”的石油花“开”的还少吗?在我国石油战线的科技骨干队伍中,至少有三成以上是石油大学毕业生;四大石油公司的最高领导层中,石油大学毕业生更是人数众多。在他们中间,涌现了像“新时期铁人”王启民、“青年楷模”秦文贵等闻名全国的英模人物和一大批“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更有何国忠、汪燮卿、时铭显、沙国和、郑颖人、杨启业、王德民等多名院士。同时,那批后来成为政治家的“成荫之柳”,母校也并非是“无心而插”。在他们的政治生命中,同样也注入了石油大学的“基因”。著名校友吴仪就讲过:“衷心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五年的教育,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础。”我们石油大学是既有心“栽花”、又有心“插柳”的学府。几十年来,我们已形成了既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又重思想政治教育,既重理论又重实践,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传统。有了这样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栽花花开,插柳成荫”就不偶然了。
当然,我们在解析这些政治家的成长和发展道路时,不能仅从母校这一方面看。他们还有走出母校后的锻炼和成长,还有主观条件以及机遇等等。他们大都有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与石油生产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的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当过工人再当干部,既懂业务又懂政治,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向事业高峰。他们都很干练、务实、不尚空谈,都很勤恳、克己、忠于职守,因而受到群众的拥戴和领导的关注。石油行业是艰苦的行业,石油企业又多是大型企业,因此特别能锻炼人,能造就出大人物。石油能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往往与世界风云、国家安全直接相关联,因此在这条战线上成长为政治家的概率要高,机遇要多。
然而,这一切都丝毫没有否定母校对他们的培养教育这一重要因素。
我把石油大学这些优秀毕业生,赋予某种鲜艳的色彩组合起来,有科学家,有政治家,有企业家,有英模人物,甚至还有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还有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体坛名将,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多么绚丽的一道彩虹啊!
现在我们母校的任务是总结经验,找出规律,让鲜艳的更鲜艳,让还不太鲜艳的鲜艳起来,使“石大彩虹”更加灿烂。
2005.7 于北京七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