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星光

能源:我与母校的边疆情

能源,高级工程师,博士后。2001年~2010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先后攻读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直攻博),在校期间获得首届“王涛英才奖学金”。2010年~2017年任职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相继担任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室副主任,库车勘探项目、碳酸盐岩新区勘探项目、塔西南及新区勘探项目副项目长,构造地质学专业学术带头人。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塔里木油田公司十大创新人物荣誉称号。目前就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担任石油学院专职教师

 

2018年,是母校65岁华诞的喜庆日子,也是我来新疆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在这个时候接到母校老师的约稿邀请,心里格外激动。我于2017年底刚刚从塔里木油田调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作,新疆成了我和母校再次结缘的地方。回首在新疆工作的这些岁月,母校为我铸就的石油之魂成为我工作、生活中最大的精神支柱。

 

我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父母是大庆油田的工人。在铁人精神的影响下,我于2001年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并于2010年在母校获得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底我非常荣幸地获得了由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设立的“王涛英才奖学金”,在和王涛老部长座谈过程中,他鼓励我们青年人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作贡献。他告诉我们要以“争雄、争气、争光”的“三争精神”为目标,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听完老部长的鼓励,我的眼前浮现出大庆油田创业初期,老一辈石油人住着“干打垒”、依靠着人拉肩扛运钻机、为祖国建设大油田的豪迈场景。“茫茫沙海、万仞雪山”应该成为石油学子们的战场,能在那里打一场“石油会战”,将成为我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于是我主动要求赴南疆塔里木油田工作,成为了祖国边疆的一名石油人。

还记得报到那天,我乘飞机飞越了巍峨耸立的天山山脉,抬眼望向那一座座深深插入云霄的山峰,许多还覆盖着皑皑白雪,就好像一个个身披银甲的战士,头顶着蓝天,脚踏着大地,列队迎接我的到来。而在这座山脉的两翼,就是我国西部最著名的两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一想到我今后将要以一名石油人的身份在这里战斗,心里充满了干劲!!!!!塔里木油田对于博士后的工作十分重视,刚到油田就给我分配了单独办公室,配备了科研团队。当我在生产一线交流的时候,现场工程师的眼睛里也充满了对我们的期待,期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难题。这些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我们,真是让人觉得有些“受宠若惊”,无形中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刚开始的三个月,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却毫无头绪。我发现一个人在博士后办公室里很难获得现场的一手资料,与工程师交流也很不方便。于是我就搬着电脑,在生产项目组里找了张空桌子,和他们工作在一起。为了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我主动要求承担“画柱子”的工作。“画柱子”就是在钻井过程中,把每一米的钻井地质信息都记录下来,手工绘制地层柱状图。这项工作不但繁琐而且工作量很大,每天都要及时更新,在遇到复杂地层时还要进行讨论和层位预测。有一次我在“画柱子”的时候,恰巧被研究院的领导看到,他说:“你是个博士后怎么能干这种活呢,你让项目组的人帮你画就行了。”我说:“我刚来油田,不熟悉资料,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心里踏实。”通过“画柱子”,我很快掌握了地下地质信息,同时还和油田现场的师傅打成一片,他们觉得我也没有那么的“高大上”了,经常教我一些现场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这些都为我日后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塔里木油田库车坳陷的预探井普遍钻遇了巨厚的砾石层,由于砾石层非常坚硬,导致钻井周期长、事故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山前勘探效率和勘探成本。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项目组成立了由塔里木油田、东方物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三家单位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作为博士后我成为这个小组的现场负责人。于是我又把办公室安到了东方物探公司的现场经理部,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与项目组的人同吃、同住、一起讨论。为了拿到一手资料,我们专门到野外进行实测,收集现场数据。

  塔里木盆地野外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沙尘暴、酷暑、洪水经常会阻断我们的行程。有一次我们在返程的路上遇到沙尘暴,瞬间整个天空都被黄沙吞噬,白天转瞬间变成了黑夜,车子已无法前行,我们就躲在车里避风沙,风卷着石头不断击打着车窗,汽车在双闪的滴答声和狂啸的风声中不断摇晃,车里的同志们都沉默了,偶尔老师傅讲一两个笑话打破尴尬后又会再次陷入沉默。一想到许多师兄、师姐们毕业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一辈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我不禁肃然起敬!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团队最终探索出一套利用三维地震、非地震资料联合反演预测砾石的方法,该方法一经应用就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得山前钻井周期从最高500天降到了平均400天,极大地降低了钻井成本。通过这项工作我获得了项目组的认可和信任,项目组领导也不断给我压担子,让我承担了更多的科研攻关课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进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为了更好地开展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层构造建模工作,我提出了开展含盐前陆冲断带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又称为砂箱模拟实验,是在相似性计算的基础上,在人工设置的砂箱里开展盆地演化的模拟实验。当时有些专家并不认可这项技术,认为这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实验结果没有实际意义。为了证明这项技术是可行的,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请教国内专家对实验模型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我赴北京开展了半年的实验工作。实验过程中为了监测实验过程,我晚上就睡在实验室里,失败了就把沙子推倒重来,通过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最终获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在盐下超深层“推”出了多排背斜、断背斜圈闭。这几组实验在塔里木油田公司汇报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不但以优秀的成绩通过项目考核,相关成果还有力地支持了塔里木油田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申报。

 

2012年10月,我以全优的成绩通过博士后出站答辩,并获得了自治区优秀博士后资助。我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几代石油人积累下的丰富的地质资料和塔里木盆地所特有的世界级地质难题,能参与其中是我的荣幸,也是石大学子的责任。出站后我主动和油田联系要继续留在南疆工作,被聘为构造地质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同时相继担任了库车勘探项目组、碳酸盐岩新区勘探项目组及塔西南勘探项目组的副项目长。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我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塔里木盆地。从南天山山前的库车坳陷到昆仑山前的塔西南坳陷,从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到瓜果飘香的孔雀河畔。我跟随着前辈们开展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勘探之战。在这场战役里面,既有石油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又有北大、南大等名校毕业的博士生,还有从塔指成立初时就借调到油田的石大教师们。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石油学子对石油事业的热爱、建设祖国边疆的责任和干事创业的情怀,从他们身上我深刻体会到石大所给予我们的“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干国家之所需”“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的石油人情怀。在之后的五年里,我跟随着油田的科研工作者们发现、评价了克深超深层特大砂岩气田、建设了塔北—塔中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田、拓展了麦盖提斜坡白云岩潜山油气藏勘探。这一系列成绩使得塔里木油田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超深层油气勘探的代表之一。我也深深地为塔里木油田感到骄傲和自豪,为自己能参加这场会战感到幸运和幸福

 

2015年底受塔里木油田委托,我代表中国石油与美国及西班牙的专家组成国际联合项目组,开展了库车前陆盆地和西班牙比利牛斯前陆盆地的对比研究。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开展了两大盆地的地质调查工作及构造建模工作。在工作中,国外专家学者都对库车前陆盆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认为它在世界地质界都是独具特色。在工作中也不断鼓励我要把中国独特的地质现象介绍给全世界。2016年我代表油田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AAPG(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国际会议,在会上作了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勘探成果汇报,受到了国外专家的好评,他们表示中国人在这么深的地层发现这么大的气田实属罕见,中国人很了不起。看着其他参会的国内同行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我感到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的分量越来越重,我们正经历着科研人员最好的时代。

 

当我从国外返回国内,一个重量级的消息引起了全疆石油人的关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成立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作为一名石大学子,我为学校能在新疆办学而感到欢欣鼓舞。因为在新疆工作这些年,新疆相对落后的教育制约了新疆的发展。特别是新疆还没有一所石油类院校,这与新疆巨大的石油资源和蓬勃发展的石油工业是不相称的。从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谋划着能为母校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2017年6月,我完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人才项目考核,以全优的成绩向自治区及塔里木油田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自治区人才办的专家鼓励我要继续留在新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此时恰逢克拉玛依校区招聘构造地质学专业教师,我在新疆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及取得的学术成果非常符合学校“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于是我马上给母校写信表达了我的想法,最终在11月顺利加入了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成为一名专职教师。

  校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不但可以进行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教学培养工作,为新疆发展培养人才,同时还可以参与到新疆油田企业的科研工作,继续丰富和提高自己。这些使我实现了从一名科研工作者向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转变。我能用我所学投身于母校的发展,在建设校区的同时,也能为新疆的教育、科研事业作贡献。

  能再次回到母校的怀抱,对我来说是幸福的。母校不但教会了我们生存的一技之长,同时也塑造了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无论是在祖国的心脏还是在祖国的边疆,都始终铭记石油学子肩上的责任,她教会了我们应该与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应将个人的微小努力置于国家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应该以创业者的姿态去创造美丽人生。这是石大学子共同的精神动力!

  最后,祝贺母校六十五周岁华诞,祝福所有石大学子都能肩负母校的重托勇敢前行,祝愿母校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