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星光

张怀祖:情牵往事 心系未来

张怀祖,湖北省枝江县人,生于1919年。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留校任教。1946年、1947年先后到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3年到北京石油学院工作。1961年,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家紧缺的扩散泵油1963年获国防科委三等奖,1964年获国家新产品试制二等奖。1965年援教越南,荣获胡志明奖章。

   
报国丹心一鉴清,终天浩气布乾坤,年近九旬的张怀祖教授一生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他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成长,他在国家需要之际挺身而出,他用自己的知识架起了中越人民友谊的桥梁,他虽获荣誉无数却始终淡泊坦然,他面对年轻一代更是谆谆教诲、寄予厚望———这就是我们此次采访后对张老最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晴朗的上午,当我们轻轻叩开张怀祖教授的家门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满眼的朴素:朴素的水泥地板,朴素的白墙壁,朴素的家具,还有张先生一身朴素的衣着:军绿色上衣,蓝布裤子,老式的布鞋。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让眼前简朴的居室充盈着温馨的气氛。老人坐在藤椅上,向我们细细讲述流淌在他心底的那些永久的记忆。

  那是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时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张怀祖先生随清华大学迁往昆明,在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是西南联大的第一届毕业生。
  当时,条件很艰苦,所有的校舍都是临时搭建的茅草屋,一下雨就漏。做实验用水不便,老师就用手摇的方式把水汲到十多米高的水塔上去。张老拿出一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一排排茅草屋整整齐齐,衬着蓝天白云、农田山坡和高高的水塔,一片祥和。而在另外的一张照片上,赫然出现了爆炸产生的巨大的蘑菇云,张老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一来轰炸,我们就躲到后面的山上去。我们也不怕,还给他们拍了照片,留作罪证。等他们炸完了,我们就接着上课。这都是家常便饭了。
  除了学习条件的艰难,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当时,张老和其他同学一样,吃的是糠和米还有石子掺合在一起的军粮。当时政府给每个学生都有补贴,但是国家处在抗战非常时期,财政困难,张老不愿要国家的钱,就在课余给附近的中学上课,赚取一些费用来维持生活,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坚持到了毕业。
  谈到这段难忘的岁月,张老认为除了学到一生受用的知识外,西南联大自由开放、严谨求实的学风对他以后的工作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说:特殊的年代培养了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当时大家最大的理想就是多学真本领,为国家做贡献,学习时要求自己不出一点差错,不偷一天懒。这种态度养成了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精益求精的作风。你们将来走向社会,也应该继承这种严谨的精神,并且要开拓创新,努力把国家的石油化工技术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努力方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领域的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张老积极投身于化工研究之中,上世纪50年代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石油学院负责建立起了化工实验室和石油工学实验室。1961年,张老了解到,我国自行研制扩散泵油的工作还没有什么进展,而此时前苏联已切断诸多军工产品的供应,国内储备的扩散泵油即将告罄。紧急时刻,他主动承担下这项任务。经过半年通宵达旦的钻研,张老终于攻克了这一属于物理学领域尖端的高真空技术。随后,他又一头钻进工厂,花了半年时间,选择原料、确定方法、设计装置,每天工作至少十几个小时,使实验室的成果迈过了工业试验的关坎。在小规模的工业试产过程中,该产品一次试制,一次生产,一次成功,随后便投入了大规模的生产。国家当时在玉门、大连兴建的工厂至今仍在为化工建设做着贡献。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张老的科研工作就接连取得重大突破,这不仅与他严谨的治学作风密切相关,还得益于他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推动。他说:一个人的理想应当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如果只想着个人的安乐,那是不可取的。我已经为祖国尽了绵薄之力,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学生,再后来就看你们这代年轻人了,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做贡献。

   
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
  中国石油大学走过了55年的风风雨雨,作为建校之初就来校任教的教师之一,张老见证了石大的成长与辉煌。谈到当今的能源问题,张老认为,石大作为有着鲜明石油特色的高等院校,在能源形势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至关重要,首先要因材施教,培养大批优秀的石油石化人才;其次要抓紧研究,开发利用新的能源来代替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
  张老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他爱学生,70岁时仍站讲台授课,在石大执教期间,常与学生打成一片,还经常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会。他说:因材施教很重要。对那些爱学习的学生,要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自己汲取知识;而对那些不太爱学习的调皮学生,就把学习任务具体化,一项一项地让他们按要求完成。这样下来,每个人都不会虚度时光。而他教过的每个学生也都不曾忘记自己的恩师。在张老家的墙上,挂着一幅贝壳拼贴而成的画,那是张老1965年援教越南时他教过的一个越南学生在33年后(即1998年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送给他的礼物。

   
你们肩负着整个民族复兴的重任
  张老嗜读书,书籍也对他的人生影响至深。他非常欣赏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功绩与人品,高中读书时英语课本中《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一文他至今还经常拿出来背上一段。在采访间隙,张老带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房。房间不大,却有六个满满的大书橱,还有些书架,书桌上也堆满了书籍刊物,有石油化工方面的书,也有文学作品。张老笑着指指靠窗的旧躺椅说:我就是一个书虫,一辈子与书为伍。现在年龄大了,没事我就躺这儿晒晒太阳看看书,有趣得很呢。张老的夫人陈玉老师告诉我们,家里有许多藏书因为不停的变动搬迁都流失了,像一些俄文书籍现在都很难得了,非常可惜。
  张老仔细地询问了我们学习的专业,然后找出几本书来,指着那些书说:青年时代一定要多读书,打牢基础,开拓眼界。
  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张老寄予了厚望:你们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有整个民族复兴的重任,你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要为社会服务,为整个国家出力,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有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