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星光

沈复:风云半世纪 一片平常心

沈复,江苏常熟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曾先后于1946年、1953年、1969年和1981年参加创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及北京研究生部(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984年起任石油大学、中国石化总公司、清华大学联合创办的北京联合应用化学与化学工程研究所(北所)所长,1995年离休。

艰苦创业一波三折终硕果结枝头,执教科研勤勤恳恳得桃李满天下。这两句话,可以看作是沈复教授一生的写照,也是我们在见到沈先生之前对他仅有的了解。我们渴望知道,在先生8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有多少浓墨重彩写就的令人仰望的精彩篇章。
  当走进84岁高龄的沈复教授家时,精神矍铄的沈老那爽朗的笑声立即带给我们无比的亲切与温暖,感觉不到陌生和紧张,仿佛我们与他早已相识。他笑言:活了80多岁,总算有点阅历。今天咱们只是聊一聊叙个旧。我们这一代人经过了那些艰苦的年代,更知道现在有这样美好轻松的生活不容易,所以说起来总是感慨万千啊。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建校。作为当时学院第一批教师之一,沈老从此与这所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曾经的艰苦岁月,曾经的团结奋斗,曾经的逆境创业,给沈老的人生带来了别样的精彩。一波三折的创业史,令他至今难以忘怀。
  学院初建时,他和全校的教师一样,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了学校建设和教学工作中,每天心中都洋溢着创业的幸福感。1957年至1959年,他前往前苏联门第列也夫化工学院进修,进一步学习深造,渴望学成回国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给学校和国家。
  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山东东营,在一大片盐碱地上开始了第二次建校。住着土坯做墙、芦苇加沥青做顶的干打垒,沈老和自己的同事们又经历了学院第二次更加艰苦的创业时期。
  1981年,华东石油学院在北京成立研究生部,沈老调任研究生部教科办主任。经历了文革的北京石油学院16万平方米的校舍已几乎全被分占,连最基本的教学与实验场地都无法保证。年近六旬的沈老和其他教职工一起不得不再次白手起家。他说:当时我负责教学科研,可房子不够,就动手搭建简易工棚,和几名同志住了进去。当年,我们就招收各专业硕士生和代培出国研究生100余名,开课、筹备科研,大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真可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啊!沈老就是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和同事们重建学校并开展科研工作,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

谁谓人生无再少,砚田科海兴无涯。
  经历了多年风雨,沈老一直把自己简单地当作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看待,他觉得这样的思想才是使自己甘于为国家做贡献的根源所在。
  沈老曾长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并曾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是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有机化工分离工程的学术带头人。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始终以推动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发展为己任,所带的科研队伍在国内首先研制了F系列浮阀塔板和固舌塔板,为解决我国首次大量炼制大庆石油的蒸馏塔瓶颈问题做出了贡献,其中浮阀塔板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我国精馏分离塔中,被认为是新技术有效转变为生产力最广泛的石化设备之一,为国家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大的方面,我们要替国家着想;从小的方面,我们要为他人着想。国家要富强,民族要进步,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我们有责任从解决科研难题上替国家分忧,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自己的各种身份中,沈老最看重的是教师。他在平凡而崇高的教师岗位上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多个春秋,桃李满天下。他说:学生是自己一生最大的财富。他教学生,也把每一位学生当作自己的老师,从他们身上同样能学习到很多,这样自己就会和学生一道不断进步,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风云半世纪,科教未了情。问君何所寄?一片平常心。
  沈老喜欢做诗。这一首抒怀诗是沈老为学为师大半生的心得:科教未了情,沈老的确有许多未实现的想法有待有志学子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其转化为推进国家建设的力量;一片平常心,沈老一生拥有很多名誉和奖励,但他一直淡然处之,一颗平常心从容不迫。
  采访结束时,沈老拿出了他写的一副对联:喜重叙,欣逢盛世,如今的幸福生活,深感来之不易;抒豪情,继往开来,尔后的光荣征程,依然有你与我。对我们这些正在求学的石大学子,他满怀深情地期望:你们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从事石油事业,但今后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奉献自己,服务社会,这是我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而这,不正是沈老自己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写照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