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星光

新京报网:塔里木油田的采气人

几十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成就斐然,天然气供给15个省市、120多个大中型城市4亿居民和3000余家企业,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新京报记者见证了石油人找气、钻探、开采、集输的过程,如何把荒漠上一口井所产的油气,送进繁华都市千家万户。

一个是沿海城市上海,一个是距离海洋最远的盆地塔里木,两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如今仅有一餐饭的距离。

打开燃气灶,明黄淡蓝色的火苗迸发,4000多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6500万年前白垩系岩层下的天然气,汩汩流入上海的千家万户,习以为常又必不可少。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生命禁区、死亡之海”。在这片“死亡之海”的地下,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目前已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78亿吨。

几十年来,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成就斐然,目前共发现31个大中型油气田,油气产量当量达2800多万吨,塔里木油田向西气东输供气超240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给15个省市、120多个大中型城市约4亿居民和3000余家企业,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

新京报记者历时一周,见证了西气东输源头塔里木油田石油人找气、钻探、开采、集输的过程,如何把荒漠上一口井所产的油气,输送进繁华都市千家万户的厨房。

物探:给地球做CT的先头部队

姓名:王中杰 职务: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塔里木物探处2100队队长

 

2019年10月26日,博孜北三维物探项目现场,物探工人在地表打井。

 

久处大山,王中杰没有日子的概念,要不是家人提醒,他早忘了这一天是姐姐的生日。

今年48岁的王中杰从中国石油大学综合勘探专业毕业后,已经从事22年物探工作,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野外,长期的户外工作使他皮肤黝黑,走山路更加矫健。

10月26日,王中杰跟往常一样,和队员们进山进行物理勘探(以下简称“物探”)。这里是天山南麓,最高海拔3400米,山上只长着稀疏的杂草,山尖可以看到皑皑白雪,队员们悬在山腰打井,深红工装在山间显得格外显眼。

 

2019年10月26日,塔里木盆地天山南麓,由于地势险要,无法使用大型设备运送测量设备,物探工人们将测量设备搬运到山腰。

 

他们此次进行的是博孜北三维物探项目,操作工序烦琐复杂。物探队员们要在方圆1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钻探21000口19米深的钻井,每口井周边布置35万个检波器和串起这些检波器的大小电缆,布置的点位越精细,探测资料就越详细。“不管是什么地形,每40米打一口井,哪怕是山顶上,也要上去打井。”王中杰说。

在石油行业,物探处在产业链的最前端,是第一道工序。物探队被称为寻找油气的“先头部队”。没有路的地方,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面对大山,物探队抽调17个精干队员组建“飞虎队”。飞虎队员带着铁锤、钢钎和大绳,徒手攀岩到山顶,打下钢钎,系好大绳,开辟出一条条爬山的通道。

通道建成后,就成为队员们施工的必经之路。第一道工序测量组相对容易些,第二道工序钻井组就非常困难了。每钻完了一口井,就需要搬家一次。钻井组队员们要将2个空气压缩机、3个发动机、1个操作台和15跟钻杆合计250多公斤的设备从山下运到山顶。最难的一个地方,30个人用了三四天时间,才把机器运上去。“稍有闪失,人就会从山上掉下来,非常危险。”

 

2019年10月26日,新疆塔里木盆地,天山南麓,物探工人要通过绳索才能爬到山腰作业。

 

塔里木环境异常恶劣,在以往的施工中,王中杰和队员们探路时,一群人掉进了结冰的水库。还有队员掉进了刀片山的石缝里。有一次突遇山体滑坡,道路中断,4名队员被困山顶,他们把仅剩的几包香烟点着,连同随身的挎包也烧了取暖,等待救援。还有一名队员在沙漠迷路,因为没有信号,人被发现时已经脱水。

“地球物理勘探就是在地表上打井,井底放置炸药,利用炸药人为制造地震,地震波传到地下再反射上来,绘制出地下地质构造,分析岩层成油条件,就像给地球做CT一样。”王中杰介绍说,物探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干最高科技的活。

王中杰和他的队员们已经在山里待了四个多月,早晨7点出门,下午5点下山,“最远的地方,下山要走三个半小时。”他们在几十公里外的小镇上租了民房,午饭是自带的干馕,赶上雨雪封山,只能住在山里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23年来,王中杰参与的二维物探项目26个,达到8854公里,比北京到库尔勒一个来回还要长;参与的三维物探项目21个,达到7736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王中杰所在的2100队为“西气东输”第一气田克拉2气田承担了塔里木盆地第一块山地三维物探,他们提供的精确地震数据为后续勘探提供了有力帮助,被称为“山地三维第一旅”。

钻探: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姓名:周健 职务: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库车勘探项目部主任

 

2019年10月27日,新疆塔里木油田,克深17井,钻井工人正在下钻杆。

 

“如果说物探是给地球做CT,钻探就是给地球做外科手术,打口井分析地下是否含油气。”周健说。

他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是打预探井,需要长期驻扎野外。石油人去一线工地,被叫做上前线,而周健平均每年在前线220天左右,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真正做到了“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勘探行业定义4500米以下的井为深井,6000米以下为超深井,而库车山前地质超深、超高压、高温复杂,被称为全世界最难的钻井勘探区域,井深往往打到7000米到8000米,钻探周期长,成本成倍增加。

和物探一样,打预探井也是为了寻找资源,但相比于物探,钻井的资金消耗巨大,平均一口井成本在1.5亿到2亿元之间,是烧钱的项目。

“我们在寻找资源,也要节约资源。”今年36岁的周健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一直潜心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提高钻井效率、缩减成本,“钻井是多专业密集型的工作,涉及地质、钻井工艺、固井、泥浆、井控、测井、录井、试油等多个专业,打井既要实现地质目的,也要缩短周期降低成本。”

2010年克深7井,完钻井深8023米,创库车山前复杂井地层最深纪录,用时748天。2014年,打克深902井用时368天,钻至井深8038米,不但刷新了最深井纪录,打井周期还节约了380天。到了去年,他率队打的克深21井,深度8098米,周期降到了300天,成本节约了2个多亿。

10月27日,烈日下,寒风中,克深17井40米高的井架上,井架工将28米长的钻具一柱一柱地下到井筒之中,周健也攀上井架,挨个检查。

“钻井一年365天不停,一天24小时不停。”钻井遇到的问题不可控,最可怕的是遇到井控险情,如果控制不住,就会形成井喷,导致事故,所以他的手机必须24小时保持开机,随时到现场。

2019年10月3日,周健率队打的7780米深的博孜9井试井成功,日产天然气41.82万立方米、凝析油115.15立方米,成为塔里木油田一年之内在天山南部发现的又一个千亿方级大气田,这也标志着塔里木盆地第二个万亿方大气区已然确定。

试井放喷那天,周健专门赶到现场,看到喷出的火焰长达10多米,顿时觉得暖暖的,“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勘探获得重大油气发现。”

塔中采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姓名:陈新伟 职务:塔中油气开发部第一采油气作业区副经理

 

2019年10月29日,塔中,夜幕下正在运转的抽油机。

 

高温浮尘、风沙肆虐,铺天盖地像堵沙墙的沙暴说来就来,一望无际的沙漠,连挪栽的榆树、柳树都死了,陈新伟所在的塔中,无疑是最艰苦的地方。第一次踏进塔中,别人用荒凉寂寞来形容,但陈新伟并没觉得,“你是来干事情的,每天忙个不停,哪有时间去感受荒凉。”

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号称“死亡之海”“生命禁区”。塔中,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这里流传的一个故事是,有一年塔中一个承包商单位来了20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二天走了19个,剩下的唯一一个是睡过头了。陈新伟一待就是22年,是坚守沙漠腹地时间最久的石油人。

1997年,陈新伟带队到塔中建设120万方天然气处理装置,第一次踏进沙漠腹地,就创下两个全国之最,“一是这套处理装置属当年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要求极严,要一次建成投产难上加难;二是塔中油田属于勘探开发初期,地处沙漠腹地,补给全靠500公里之外的库尔勒基地,全国最苦。”

不过陈新伟并不觉得苦,“那时候看到一个进口的自控阀门都觉得新鲜,一心扑在设备上。”

陈新伟还记得,2000年春节前夕天然气处理装置的制冷压缩机出现严重故障需要重新购置更换,否则处理的天然气不合格会严重影响下游用户和老百姓用气的质量,他就在塔中过春节。大年初一,新设备刚到,他和同事就急不可耐地跳进了车里。

天然气处理同样与危险相伴。2003年大年初一晚上8点多,大家正在吃年饭,120万方装置主控室紧急报告:空冷器管束发生严重刺漏。

陈新伟火速赶到现场抢险,危机之中他脱下工服扑灭了一名抢险人员身上的火,指挥抢险队对周边储存油气的容器、管线进行喷淋降温,避免次生险情发生。

这次意外发生后,塔中的安全管理水平逐渐迈向标准化安全管理。“以前管线漏了,就根据经验清油,挖坑,焊接管线,甚至还有员工在坑边抽着烟参与抢险,因为那时大家认为油里扔个烟头都不会着火。推行安全标准化之后,必须拉警戒线,清理易燃易爆物,清除火源,气体检测合格才能施工,同时周边专人消防监护、监督,观察风向标。”陈新伟说。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塔里木油田沙漠石油工人的格言。陈新伟对这句格言的解释是,“选择石油、选择天然气,就是选择了荒凉,你为了干事创业,荒凉就一闪而过,你如果混日子,在城市也觉得荒凉。我站立的这个地方,几天后上海市民就会用上我输送的天然气,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集输: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

姓名:卢庆庆 职务:克拉油气开发部克拉处理站党支部书记

 

2019年10月26日,新疆塔里木油田,克拉2气田克拉2-7井全景。

 

2004年6月,刚毕业两年的卢庆庆主动申请参加西气东输主力气田——克拉2气田处理站的建设。克拉2气田所在区域周边全是褐红色山体,它们历经风蚀,形态各异,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初来时他忍受不了这里荒凉,就靠各类书籍来打发时间,最喜欢的就是天文、物理、数学相关的科普书籍。

“魔鬼城”之下,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克拉2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800多亿立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直接促成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

克拉处理站的作用,就是把周围气井的天然气集中净化处理。目前日处理天然气1800多万立方米,可供5400万人口一天的生活用气量,而高峰期处理量更是每天都超过了3000万立方米。

卢庆庆觉得自己最开心的是解决切实的生产问题,“就跟做数学题一样,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解决。”

克拉的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管道冻堵,是天然气处理站面临的最大问题。电伴热是一种解决管道和容器保温和防冻方案,因为电伴热老化或者失效的原因,会造成电伴热部分发热量不够或者不发热的现象,工人只能人工检查电伴热,摘了手套用手摸,高处还要爬上爬下。克拉处理站共有1293条管线,工作量巨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卢庆庆将靠温差自发电的半导体接到电伴热上,发光二极管置于电伴热保温层外,巡检人员看到二极管亮就能判断电伴热在正常工作,经过改造后,还能直接显示电伴热的温度。

今年2月份,这项发明被授予了国家专利。

卢庆庆喜爱发明创造,每年都有四五个专利,至今已获得20多个国家专利,使他成为塔里木油田天然气处理的技术创新模范。

卢庆庆介绍,克拉2气田目前有19口生产井,负责巡检和维护的工作人员16人,单井日产天然气110万立方米,以每户家庭日用天然气一立方米算,平均一个人管理一口井,一口井的采气量可供一座300万人口的城市家庭天然气使用。“少人高效,实现一个人、一口井、一座城。”

 

详情见链接:

新京报网:

http://www.bjnews.com.cn/inside/2019/11/12/64905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