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发布时间:2004-10-13 | | 浏览量:
由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牵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所属课题日前在北京通过验收。
这项由首席科学家金之钧教授和王清晨研究员为组长的973项目共包括11个课题。广大科研工作人员根据各课题的研究任务和目标,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工作,通过大量的地震观测、野外露头观察、样品分析测试、实验模拟、资料分析与处理等实物工作,不仅在重大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进展与创新性成果,同时在完成本项目的国家目标方面也取得了以油气田的发现为代表的实质性进展。
成果主要包括:
在叠合盆地成盆与改造方面:对塔里木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两大典型叠合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取得了新认识,认为郯庐断裂带是华北块体与扬子块体碰撞东边界,华北北部地区可能不存在规模性的来自于下地幔的涌流作用,推断引发华北地区克拉通活化的动力源可能来源于400公里以上地幔中的物质运移;提出了天山造山带构造分段及不同段盆山耦合的差异特点和塔里木盆地东西分块的深部依据,为建立塔里木地块向阿尔金造山带上地幔俯冲模型提供了地球物理学证据;对两大典型叠合盆地的深部热体制转换以及早古生代海相碳酸岩古地温恢复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的不均一性是控制大陆变形和叠合盆地成盆与改造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盆山耦合模型和拉张反转模型盆地热演化模式,证明了利用干酪根自由基浓度反演古地温的方法可以为大型叠合盆地中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的热历史恢复提供新思路;早-中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库车地区古构造-古气候重要的转折期,而中-上新世前后山盆产生差异升降,库车盆地-南天山盆山构造变形在新近纪受重力扩展驱动;渤海湾与邻近山地中生代发生了至少5次盆地反转事件,分出6个成盆期,其中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主要成盆期,晚侏罗世是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现中-新生代构造变革控制了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分布格局;对东、西两个典型叠合盆地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和阐明了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的库车坳陷层序地层格架和主控因素,以及塔里木地台寒武-奥陶系层序地层和构造古地理;系统地恢复了渤海湾盆地中生代主要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分布,阐明其形成与盆地构造演化的成因联系,提出渤海湾盆地发育有4种盆地叠合单元,阐明了不同叠合带的潜山类型及其与油气藏发育分布的关系,探讨了奥陶系大型碳酸盐岩不整合面的暴露与岩溶作用及其对储集性的影响;建立了库车前陆褶皱带挤压环境下的盐相关构造地质模型,揭示了前陆挤压区盐相关构造形成机理,提出了前陆挤压环境下盐相关构造的动力学;揭示了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变革,提出了叠合不整合及其对古岩溶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叠合盆地不同时期古隆起的演化机制,建立了塔里木早古生代坡折带古地貌模式,并指出了寻找大型油气田的勘探远景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基底-盖层统一变形样式,提出了基底构造活动控制前陆构造的分段性、基底断裂控制前陆盆地断裂变形,揭示了台盆区早古生代碳酸盐岩断裂构造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以逆冲断层为主,局部发生反转活动;定量恢复了库车前陆褶皱带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探讨了用岩石磁组构、泥岩电阻率、泥岩声波时差和声发射来恢复叠合盆地主应力方向的综合模型。
在叠合盆地成烃方面:系统阐明了影响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因素,指出高有机生产力、缺氧环境及合适的沉积速率是其主控因;建立了我国海相源岩优质烃源岩四种发育模式;提出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主要是层状碳-硅泥岩和泥质碳酸盐岩两类,泥质含量越高有机质丰度越高;发现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主要由红藻构成的碳-硅泥岩型油页岩,进而提出底栖宏观藻类与浮游藻类的生烃潜力同等重要;指出我国海相叠合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塔里木、华南,以及华北的局部地区;通过对碳酸盐岩和泥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