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选送作品获评教育部2019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
发布时间:2019-09-30 | 来源:地球科学学院 | 作者:王子安、费葳葳 | 浏览量:
9月28日,2019年“读懂中国”开播仪式暨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石大选送作品《一息尚存,此志不移》获教育部关工委2019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奖。
《一息尚存,此志不移》讲述了石大地球科学学院冯增昭教授从学生到教授,从立志找矿救国的热血青年到享誉国际的岩相古地理学研究大师的风雨历程,展现了一位信仰坚定、潜心育人、心系学科、矢志奋斗的地学大师风采。
自“读懂中国”活动启动以来,石大关工委、宣传部、团委、离退休工作处联合各学院团委,积极开展对“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的采访和宣传工作。
“读懂中国”活动由教育部关工委、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各高校关工委共同举办,通过征文、微视频等形式,深入挖掘、记录、整理、展示宣传“五老”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真实感悟。
下面,我们就走近冯增昭教授,在他的感人事迹中感受他永葆初心、矢志报国的风采。
遍踏山河增壮志 一生求索昭丹心
“只要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冯增昭从26岁开始,到如今鲐背之年,他没有一刻不将这十二个字谨记在心。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学生到著作等身、桃李天下的教授,从立志“找矿救国”的热血青年到享誉国际的岩相古地理学研究大师,67年来,为了中国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他一笔一笔描摹大江南北岩相面貌,一步一步丈量长城内外山河大地。他作为地学崇拜者和献身者的奋斗历程,是一曲初心不忘、矢志报国的长歌。
三尺讲台教书匠 千里路途“冯铁腿”
1952年,冯增昭从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此时,国家正筹备创建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后,他成为该院钻采系和勘探系的教师,成为我国第一所石油学院地质系的创建者之一。1969年,他随学校一起搬迁到山东东营。盐碱荒野、生活艰难,教学条件匮乏、科研物资缺失,他白天给学生上课、在“五七农场”劳动,晚上点着煤油灯仔细备课、专心译著。几年之内,《沉积岩成因》、《白云化作用》、《深水碳酸盐环境》等共270余万字的译著相继问世,为我国沉积学尤其是碳酸盐岩沉积学的快速崛起,做了开创性工作。
“翻译起家”的冯增昭逐渐意识到,要推动中国沉积学的发展,必须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碳酸盐岩学及岩相古地理学。为了建立中国岩相古地理学理论并绘制《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他带领学生反复开展野外踏勘,与学生一起睡马棚,住大通铺,啃凉馒头,喝生冷水,忍受腰肌劳损,从不停下脚步。他的前进步伐让很多年轻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之瞠目,“冯铁腿”这个绰号叫响在地质学界。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中,冯增昭取得了中国沉积学界无数个第一。
他是第一个将国外碳酸盐岩岩石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中国的人,他翻译的《石灰岩类型的划分》更是揭开了中国碳酸盐岩研究的新篇章;他深入钻研中国岩相古地理,写出了第一部全国范围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学专著——《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他提出的岩相古地理学新方法——“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做图法”成为定量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期刊震国际 老骥志千里
退休之后自嘲变成“泥巴腿”的冯增昭,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他学术道路的新征程。
1999年,已经73岁的冯增昭,胸中正在酝酿新的壮志,要为中国古地理学开辟属于自己的前沿阵地,要让中国古地理学走向世界。
这年2月,在这位古稀老人的坚持下,六万块钱、一个编辑,连刊号都没有的《古地理学报》就这样问世了。冯增昭作为主编,为了争取一个刊号、为了保障期刊的发展,将自己退休前攒下的几十万元倾囊拿出,到处奔走拜托有能力的学生和朋友“捧钱场”,联系同事和教授写稿件“捧文场”,邀请11位院士加入编委“捧人场”。在这股子“野性”和“闯劲儿”的支撑下,《古地理学报》阔步发展,2002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名录,2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学术期刊奖,已经成为地学领域的权威期刊。
2012年7月,已经86岁的冯增昭终于将第一期《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出版。从此,中国古地理学的创新和发现有了走向世界的通途,国外古地理学的优秀文章和技术也有了引进国内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古地理学的发展。
冯增昭的壮志不止于此,93岁的他要继续为古地理学开拓阵地。
他开始为成立国际古地理学会而奔走。前不久,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了第四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暨国际古地理学会筹备大会,学会的成立胜利在望。而他在幕后,看着古地理学的蓬勃发展,满怀欣慰。
从73岁一力创办《古地理学报》,到86岁坚持出版英文版,到93岁推动成立国际古地理学会,辛苦的工作让冯增昭难以长时间照顾家人,即使在双休、节假日,在小小的主编办公室里,仍能见到那个伏案工作的清瘦背影。家人甚至为他取了外号“何苦来”——年事已高还要坚持上班,何苦来?为了地质这样拼命工作,何苦来?
“何苦来?为了祖国,为了地质事业,我要干下去。”
一颗赤子心 满腔报国情
冯增昭读中学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立志要“找矿救国”,毅然投身地质;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将为国培养栋梁之材作为毕生事业;退休后,他主持创办古地理学期刊,建立中国的古地理学学术阵地。
1993年9月是冯增昭人生崭新的开始,因为此时已经67岁的他终于如愿戴上党徽、举起右手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1951年他提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已经整整过去了42年。坚持入党,是他对党和国家的信仰,对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渴望。
“路漫漫兮坎坷崎岖,四十二年兮吾志不移,而今如愿兮又复何求,共产主义兮奋斗到底。”
从“冯铁腿”到“泥巴腿”,再到“何苦来”,冯增昭认为自己只是在“老老实实尽到一个大学老师应尽的责任,一个地质学家应尽的责任,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修己以敬,精益求精,冯增昭是搭建中国古地理学大厦的第一工匠。“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93岁高龄的冯增昭仍在竭尽全力地推着古地理学的车轮,步履坚定、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