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群工作» 师德师风

【优秀教师】张逸群

发布日期:2024-09-06 阅读次数:

博士毕业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油气井流体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5年入职以来,恪尽职守、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较好地完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1.立场坚定,牢记使命:作为海洋油气工程系党支部宣传委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参加校院两级政治理论学习,积极组织党支部全体党员开好组织生活会并多次导读学习党中央、教育部和学校的重要文件,在思想和行动上时刻与党组织保持一致。

2.倾心教学,立德树人: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油气井工程团队”骨干成员,遵循教育规律、激发创新潜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强不息的品格。获评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多名学生入选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等;指导学生获全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华北赛区银奖1项、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获得校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在本科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先后讲授7门课程。2016年首次开设(共同主讲)全英文《完井工程》,2019年获批校级教改项目《海洋完井工程》全英文课程建设。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国际钻完井工程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思政教育,培育出一批专业技能、语言基础、思想认识兼具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际化人才,助力我国“冰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倡议。探索了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法,设立研讨课和前沿技术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部分课程在全校综合评教排名前5%。课堂教学、毕业设计指导的学生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奖学金,攻读硕博士学位。此外,注重科教融合培养本科人才,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讲授书本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引导,培养创新思维、拓展学生潜力。

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实践育人,培养工程能力。本人带领研究生深入大庆、华北、胜利、长宁等油气田现场和广州南沙地质调查一线,基于高压水射流系列技术联合攻关实际生产问题。培养了学生凝炼科学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和开展现场作业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生参与现场试验20余人次,获得油田技术人员好评。

3.潜心科研,开拓创新:一直从事高压射流完井增产理论与技术研究,入选石大学者和美国岩石力学学会未来领军者计划,获评“全国高校矿业石油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先后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以及广东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等。第一/通讯作者在SPE Jounnal, Energy,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 中南大学学报、天然气工业等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合著中英文专著/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美国专利1件,研发水合物勘查储层分析与裂缝模拟软件。研究成果获绿色矿山基础研究类科学技术一等奖(1/15)、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创新成果一等奖(4/10)、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5/12)、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9)等行业协会科技奖 7 项。

高压射流研究成果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工程和南海固态流化试采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还在砂岩和碳酸盐岩热储现场应用,实现少井高产,支撑华北地区地热资源商业化开发,助力地热清洁供暖成为京津冀新名片。

4.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作为青年负责人参与高压射流钻完井理论与技术“双一流”学科团队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担任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深部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基础研究”联系人,发挥专业特长及团队优势,联系国内外油气井工程和新能源领域知名专家,受邀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2017)、美国犹他大学(2018)、日本东京大学(2019)、香港理工大学(2023)等校做专题报告,推进学院、学校国际化建设和学术影响力新提升。

5.学术兼职,服务社会:兼任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低碳能源岩石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Petroleum Science》《China Geology》《天然气工业》期刊青年编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俄能源联合研究院和中国—俄罗斯深层与极地油气资源与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办公室主任。此外还担任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学术和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海洋油气工程系支部和工会委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为推动行业和学科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