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鸣野老师的专著《“中间地带”的博弈与困境》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本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了冷战后“中间地带”的地缘政治概念,以此为基础,作者发展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间地带”理论体系。可以说,这是王鸣野老师对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做出的学术贡献。
作者认为,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中,“中间地带”是指那些或在地理上,或在政治上,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地处在大国夹缝之中的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政治中,所谓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间地带”的争夺。大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地区和全球战略需要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对“中间地带”国家实施渗透和控制,而“中间地带”国家为了摆脱被控制的命运,采取的主要战略就是将另外一个或几个大国纳入自己的内外发展战略之中,希望在大国之间的相互制衡中寻求本国的最大利益,结果却往往使自己要么成为大国博弈(一般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综合性博弈)的牺牲品,要么成为大国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由此可以看出,“中间地带”的全部弱点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这些地带的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主性缺失的状况,这导致“中间地带”国家的内政外交长期处在一种无法摆脱的紊乱状态。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竞相对全球地缘政治中两块最大的“中间地带”非洲和拉丁美洲施加影响,从而使两个地区的内部紊乱成了一种持久性现象,与此相对照的是,欧亚大陆上的几个“中间地带”(如东欧、中亚高加索、东南亚和朝鲜半岛等)却由于处在美苏的严密控制之下而展现出了一种暂时的秩序。冷战结束之后,欧亚大陆的几个“中间地带”由于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力量的大幅度收缩而呈现出“中间地带”的真正特性,而其中由中东、中亚高加索和南亚之一部分所构成的亚欧“中间地带”已具备全球性地缘政治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虽然没有涉及中国和其周边的“中间地带国家”在冷战后的关系演变及特点,但不能不指出的是,最近几年以来,中国和东南亚的少数国家围绕着南海岛礁的所有权的争端已经演变成超出地区范围的、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大国博弈,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中间地带国家”正在积极引入美国的影响而逐渐将自己置于“中间地带化”的不利境地。可以说,冷战后中国快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是东亚地区最具颠覆性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变化,正是这一变化使得东南亚地区的“中间地带”特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是中国在处理与该地区国家关系的进程中必须重视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