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科部艺术教研室组织该教研室全体教师以及部分该学期选修艺术类课程的学生前往保利剧院观摩学习大型古典舞剧《铜雀伎》。《铜雀伎》以汉末魏王曹操修筑铜雀台选伎纳乐为历史背景,通过讲述舞伎郑飞蓬、卫斯奴在朝代更替、战乱纷争中波折而悲凉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乐舞伎处于社会底层的悲惨命运。这部舞剧的编导是中国舞蹈界元老级人物、81岁高龄的北京舞蹈学院资深教授孙颖。全剧二十多个舞段,均出自孙颖老先生对古代文物中舞蹈形象的研究、复现,他通过研究汉代社会的历史、宗教、习俗、文学、哲学、礼法、相邻艺术等,将汲取到的汉代文化风韵灌注于每个舞蹈动作,透过那些酷似汉画像的人物造型,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文化气质。
学生观后感选登:
(一)为了自由地重生
——《铜雀伎》余音
市场营销06-1班:满赛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在离开保利剧院的路上,一行几人自然而然地轻轻哼唱起这首汉乐府。群伎献艺的绰约华丽、卫斯奴盲鼓号天的悲壮、郑飞蓬风雪孤影的凄凉在我脑际一一浮现。此刻,开场时主人公两小无猜、嬉戏习艺的场景愈加显得弥足珍贵了。
魏王曹操一曲《短歌行》引用的是诗经原句,武帝比喻的是对贤才的渴求,而郑飞蓬的舞恰恰在倔强地表达着:“你错了,小女不是你的贤才,小女恰是那诗经里痴情的女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话只有卫斯奴听得懂。”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汉唐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此次观赏的《铜雀伎》是以汉末魏王曹操修筑铜雀台选伎纳乐为历史背景,通过讲述舞伎郑飞蓬、卫斯奴在朝代更替、战乱纷争中波折而悲凉的一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乐舞伎处于社会底层的悲惨命运。舞剧的创作团队通过音乐、服装、舞美的优良设计将厚重的历史题材以舞剧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中的盘、鼓舞的纤妙、灵活更成为点睛之笔。在《鼓舞天成》小节中,斯奴击手鼓、飞蓬踏地鼓,这一舞蹈形式正是汉代独有的“踏鼓舞”。鼓乐怡人、舞姿曼妙,郑飞蓬轻盈的舞袖牵引着人们对中国汉唐文化的追溯与回归。
在百花齐放、群星璀璨的艺术形式中,对于自由精神的诉求和表达,古今中外、盖莫能外。
这种追求让我们感到郑飞蓬的力量很大。大到曹操睡着的时候,她悄悄拎起自己的鼓,对影独舞,仿佛在说:“我的心还醒着”;当发现卫斯奴双目已盲,她可以不顾富贵、名份,当场断袖、弃钗、罢舞任凭发落,曹丕在她眼里罔若尘土;而那个对她垂涎已久的戍边大将军,也只配她愤怒的一巴掌;如狼似虎的士兵让受尽凌辱的她下定了推倒火台逃离军营的决心。
然而,我们不得不莫落地承认,飞蓬,你好可怜!其实,我们都知道你的力量很弱小,只是我们所有人都期待你和卫斯奴能够摆脱伎人的命运,一击一踏,形影相随。你的力量很小,小到终于找到了卫斯奴,双目含泪,语无声,默默为他缝补衣裳又悄悄离去,一路心酸,只为见他一面独自上刑台?
郑飞蓬身入桎梏,独赴刑场,留青丝、手鼓予卫斯奴。舞台上方的郑飞蓬,走的是《风雪孤影》中同样的一段路。彼时的她孤寂、落莫,只为一个信念苟活着。此时,她目光空洞,仿若看穿一切,脚步却分外坚定。
放弃了所有的留恋,只为了自由地重生。
(二) 回到铜雀台
机电工程学院材08-1班:曹鑫鑫
伴随着钟声的敲响,字幕的显现,思绪回溯到久违的汉末,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一对童男童女在乡间嬉戏习艺,汉代独有的踏鼓舞,卫斯奴,郑飞蓬,一个手鼓,一个足踏,鼓声应和,鼓舞天成,听,“咚、咚、咚咚、咚”,好快乐的场面啊!
但单纯的他们哪能顾及到以后的命运……
玩耍间,一对俊男才女跳跃在我们眼前,依旧优美的舞姿,依旧和谐的鼓声,还有那无需多言的默契,深刻无间的感情感动着每一个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华丽的金殿,悠扬的歌声,红白相间的汉服,挥舞的衣袖,演绎出一个朝代的奢华,但同时也昭示着一个朝代无法避免的风雨。群伎献艺,群僚欢宴,鼓舞易人,每一声鼓声都敲打在曹操的心上,“咚,咚,咚”,悲惨命运的开始。
卫斯奴获莫名之罪,自此走进那黑暗的世界,陪伴他的只有飞蓬那曾经的踏鼓,似有力似无力的舞姿透出他的绝望,悲愤,无奈。
郑飞蓬先是得魏王宠爱,独纳后宫,随着曹操的驾崩,虽免于守陵之苦,但鼓舞自此分离,宫殿里华丽的衣服下是虚弱的身躯,里面装着一颗垂弱的心,那面曾经的手鼓始终被拥在怀里,耐心地等待着。曹丕、戍边将军的垂涎,威逼,如狼似虎的将士的凌辱,窘迫的处境,市集痞子的欺辱,都没能磨灭她心中的一丝希望,那面手鼓,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