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脉相承实践团在暑假期间来到了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柳泉村,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东柳泉村武钢叉。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成员见到了非遗传承人——崔志泽老师。在他的手中,钢叉不仅仅是冰冷的铁器,而是化作了讲述历史故事、传递民族精神的生动语言。实践团成员进入参观了崔志泽建立的非遗传承基地以及为当地的孩子们专门建立的读书室。
崔志泽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精湛的钢叉技术,并教授了实践团“串腕”、“立背”、“钓鱼”和“背剪”四个基本招式。在他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已经能够做出动作的基本框架。
实践团成员对崔志泽进行了采访,他提到,武钢叉是一个又苦又累并且需要长期练习的技术,现在村子里年轻人越来越少,愿意学习钢叉的人也更是寥寥无几。为了扩大舞钢叉的影响力,他借助如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并在各方力量帮助下成功申请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为了帮助村内老人,他还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售卖当地老人手工编织的非遗荆篮,助力东柳泉村的发展。
实践团成员在此次实践中深受触动,表示“深切感受到了传承非遗文化的力量。对于崔志泽老师对易县东柳泉村武钢叉的传承与坚守,以及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作为实践团的成员,我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为这一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