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校报特别邀请第二十二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景叶教授,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理学院郝世杰谈谈科研精神,分享学习、工作体会,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青年学子,坚定梦想,踏实进取,向榜样迈进。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公布了第二十二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获奖名单。很幸运,我获得了本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的青年科技奖。获奖的心情是激动、高兴的,衷心感谢基金会对我工作的认可,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和同事们的支持。同时,颁奖大会上的报告、与孙老家属及其他获奖人员的座谈,以及阅读孙老相关的传记资料使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与压力。学习和弘扬孙老的精神义不容辞,所以,我想更多地就孙越崎先生的经历和精神带给我的激励谈一谈感受。
“工矿泰斗”孙越崎先生1893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身经清朝、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3岁逝世,历尽百年沧桑。他是我国20世纪前叶著名的实业家、现代石油工业主要创建人之一、煤炭工业的重要领导者。曾任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政务委员及经济部部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和煤炭工业部顾问。他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我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能源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为了纪念孙老为中国工矿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了孙越崎科技教育专项基金。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和资助能源科技教育活动、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培养科技人才、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后备人才的成长,以实现孙越崎先生发展科技教育、振兴中华的宏伟愿望。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设能源科学技术奖,包括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另设有石油、煤炭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奖及家乡教育奖,每年评审颁奖一次。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在支持和资助能源科技教育同时,更重要的是弘扬孙老的崇高精神。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孙越崎传》一书序言中总结了孙老一生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即:爱国自强、不务浮名、廉洁律己。
孙老爱国一生,他出生于偏僻的小山村,却满怀爱国激情,在学生时代就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在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愤而将原名“毓麒”改名为“越崎”,寓意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在“七七事变”后他冒生命危险组织中福煤矿员工将大部分设备拆除抢运至四川,为抗战后方工业和人民供应煤炭;在解放前夕,他确定“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的方针,拒绝执行蒋介石关于拆迁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设备去台湾之命令,为解放初期中国工业的复苏奠定了好的基础;虽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但孙老从未抱怨,为新中国建设献言献策。这种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依然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尤其值得年轻一辈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发扬。
孙老自强一世,在少年时就奋发苦读,利用假期时间使自己从班级倒数第二名变为班级第一名,并被选为班长;初出校门就敢于在穆棱煤矿与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俄国工程师“叫板”建井,结果比了个平手;在任陕北油矿勘探处处长时,率队打成了中国人主持的第一口油井。
孙老不务浮名,他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却不要学位,只想多学实用的知识为国效劳;作为我国的“工矿泰斗”,他要求去世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将自己的遗体解剖,骨灰撒在)松下,不留墓碑。
孙老廉洁律己,他官至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和经济部部长,被誉为“煤、油大王”,却从不占公家便宜,不允许家人干政、说情;1995年孙老在北京逝世后,后人按照他的意愿将他所有的家产和抚恤金20余万元全部捐给了他的家乡,建立越崎中学,而没有留给子女。
孙老一生崇尚科学,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范,作为实业家,他获得过中国工程师协会的金质奖章;在花甲之年还在开滦煤矿下井百余次,现场考察,组织攻关。孙老一生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他是中国的十大寿星之一,为人大度、性格开朗、勤于锻炼、饮食规律、家庭幸福,为他的工作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满怀喜悦的同时,我想更重要的是学习越崎精神,这种精神给了我新的力量,鼓励我继续奋斗,继续带领我们的团队前进。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帮助和鼓励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和年轻学子,孙越崎先生的科研精神也召唤了一大批有梦想、有能力的青年投入能源科学教育工作。祝愿越崎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激励年轻的有志之士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公布了第二十二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获奖名单。很幸运,我获得了本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的青年科技奖。获奖的心情是激动、高兴的,衷心感谢基金会对我工作的认可,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和同事们的支持。同时,颁奖大会上的报告、与孙老家属及其他获奖人员的座谈,以及阅读孙老相关的传记资料使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与压力。学习和弘扬孙老的精神义不容辞,所以,我想更多地就孙越崎先生的经历和精神带给我的激励谈一谈感受。
“工矿泰斗”孙越崎先生1893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身经清朝、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3岁逝世,历尽百年沧桑。他是我国20世纪前叶著名的实业家、现代石油工业主要创建人之一、煤炭工业的重要领导者。曾任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政务委员及经济部部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和煤炭工业部顾问。他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我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能源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为了纪念孙老为中国工矿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2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设立了孙越崎科技教育专项基金。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和资助能源科技教育活动、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培养科技人才、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后备人才的成长,以实现孙越崎先生发展科技教育、振兴中华的宏伟愿望。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设能源科学技术奖,包括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另设有石油、煤炭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奖及家乡教育奖,每年评审颁奖一次。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在支持和资助能源科技教育同时,更重要的是弘扬孙老的崇高精神。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孙越崎传》一书序言中总结了孙老一生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即:爱国自强、不务浮名、廉洁律己。
孙老爱国一生,他出生于偏僻的小山村,却满怀爱国激情,在学生时代就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在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愤而将原名“毓麒”改名为“越崎”,寓意务使中国越过崎岖而达康庄;在“七七事变”后他冒生命危险组织中福煤矿员工将大部分设备拆除抢运至四川,为抗战后方工业和人民供应煤炭;在解放前夕,他确定“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的方针,拒绝执行蒋介石关于拆迁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设备去台湾之命令,为解放初期中国工业的复苏奠定了好的基础;虽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不公的待遇,但孙老从未抱怨,为新中国建设献言献策。这种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依然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尤其值得年轻一辈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发扬。
孙老自强一世,在少年时就奋发苦读,利用假期时间使自己从班级倒数第二名变为班级第一名,并被选为班长;初出校门就敢于在穆棱煤矿与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俄国工程师“叫板”建井,结果比了个平手;在任陕北油矿勘探处处长时,率队打成了中国人主持的第一口油井。
孙老不务浮名,他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却不要学位,只想多学实用的知识为国效劳;作为我国的“工矿泰斗”,他要求去世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将自己的遗体解剖,骨灰撒在)松下,不留墓碑。
孙老廉洁律己,他官至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和经济部部长,被誉为“煤、油大王”,却从不占公家便宜,不允许家人干政、说情;1995年孙老在北京逝世后,后人按照他的意愿将他所有的家产和抚恤金20余万元全部捐给了他的家乡,建立越崎中学,而没有留给子女。
孙老一生崇尚科学,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典范,作为实业家,他获得过中国工程师协会的金质奖章;在花甲之年还在开滦煤矿下井百余次,现场考察,组织攻关。孙老一生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他是中国的十大寿星之一,为人大度、性格开朗、勤于锻炼、饮食规律、家庭幸福,为他的工作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满怀喜悦的同时,我想更重要的是学习越崎精神,这种精神给了我新的力量,鼓励我继续奋斗,继续带领我们的团队前进。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帮助和鼓励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和年轻学子,孙越崎先生的科研精神也召唤了一大批有梦想、有能力的青年投入能源科学教育工作。祝愿越崎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激励年轻的有志之士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脚踏实地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