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背景
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相应承诺,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国力争于 2030 年 CO2 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全世界每年大概产生 500 亿吨当量的 CO2 ,其中能源使用贡献了73.2%。在确保不断增加能源需求的情况,如何通过低碳能源技术及减碳技术创新将对人类可持续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面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与碳减排压力双层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低碳,清洁能源等技术研发。2020 年 12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指出:将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同年,教育部提出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养具有交叉性思维,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2021 年 7 月底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到:利用 3—5 年时间,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 5—10 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主要举措中提到,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推动碳中和相关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为响应国家的需求和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亟需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整合学校相关方向力量,确保我校在碳中和领域抢占制高点,促进我校的学科升级与转型,培养具有交叉性思维,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引领行业的发展,同时为今后申报教育部未来技术学院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定位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立足前沿交叉未来能源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聚焦前沿交叉科学问题和国家急需关键技术,促进教育、科研、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能源领域的创新型示范学院/平台,成为引领国家能源学科领域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三、建设思路
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坚持“谋未来、重前沿、抓交叉、创机制 ”的发展思路。面向长远发展,响应国家在低碳清洁能源领域提出的新要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对标国家及能源领域发展重大需求;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和高水平师资,建设国际前沿技术交流平台,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努力实现学院(研究院)各方面发展的突破,建成具有交叉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高地,抢占制高点,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推动学院做大、做强、做长远。
四、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技术学院聚焦能源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瞄准未来 10-15 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坚持“中国特色、面向未来、交叉融合、科教结合、学生中心、开放创新”的建设原则,培养一批引领未来能源发展,具有想象力、洞察力、执行力、领导力等核心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能源技术领军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以院士等杰出科学家为领衔的学业导师制度,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未来技术学院,实施本研贯通式培育培养。按照“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建设思路,聚焦学生创新能力、审辩思维、持续发展、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结合关键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形成以创新引领为目标,以品格、思维和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知识应用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聚焦未来科技的培养体系,构建以科技前沿技术为驱动的面向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动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等领域改革。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
1.个性化定制化培养与课程体系
根据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即未来能源技术领军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要求,构建对应的知识能力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人兴趣、基础和发展潜质,实施“一人一方案”,由导师团队结合学生选定研究方向,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中低年级,注重数理化基础和未来能源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知识基础学习,培养学生数理融通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为未来技术的创新研究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设想,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展进阶式科研项目训练,逐步明确研究方向。中高年级,在导师团指导下,结合学生所选定的未来能源研究方向,深度开展科学研究,着力解决国家能源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
2.开放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开放创新”为理念,建立以未来技术学院为核心、多学院协同的人才培养平台,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丰富学生知识领域;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充分利用校内各专业优质课程,同时适当引入校外优质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创新教学形式,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时空限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合关键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构建包含研讨课、案例分析课、科技前沿课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树立科学创新思维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平台,充分发挥关键共性、前沿引导、颠覆性等技术中重大实践和基础理论问题的牵引作用,瞄准未来技术发展,探索基于项目的动态教学组织形态,邀请能源企业和顶尖研究院所的高端研发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讲授以及毕业要求制定等,以企业课题为主题为学生设计项目式课程,树立工程创造思维。
五、运行模式
(一)学科建设
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律为导向,聚焦前沿和交叉领域,按照“强优、拓新、创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着重建设碳储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碳管理等三个学科方向。采取积极措施,推动高质量学术和科研成果产出,在争抢国内外领先研究方向持续发力,提高国内外影响力。以国家重大项目凝聚团队,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并适当流动。科研实验主要依托团队成员目前所在实验室,并逐步组建联合科研实验室、校外联合、国际联合实验室;条件成熟时,根据重大项目承担情况和团队建设情况单独审批科研实验室面积。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师资队伍以校内教师兼职为主,校外教师兼职为辅,可引进少量的高水平专职教师,并以优秀学科博士后、师资博士后等方式作为补充,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