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材料学院(College of New Energy and Materials,简称CNEM)成立于2018年11月。学院聚焦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围绕产能、储能、用能三个环节的高性能材料,深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氢能生产与利用、电池与储能技术、新能源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努力培养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
学院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年轻有活力。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25人;教职工平均年龄40岁。专任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教师36人(占比73.47%);具有博士学历48人(占比97.96%),海外归国博士及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32人(占比65.31%)。有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青年学者3人、校级青年教学骨干1人、青年拔尖人才17人。
学院是学校一流学科“X”平台和“清洁低碳能源工程”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的牵头学院。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与化工学院合建),1个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与化工学院合建)和光学工程,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学科材料与化工。其中,材料学二级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根据ESI 2019年3月更新的数据,我校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进入ESI排行前1%。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贯彻新工科教育理念,向国际一流专业看齐,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学院现有在校生905人,其中本科生442人、硕士研究生386人、博士研究生77人。近三年来,学生多次参加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金相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先后获得国际级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41项。学院教学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教学奖励。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持续保持高位。
学院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现有油气装备材料失效与腐蚀防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燃气高值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太赫兹波谱与光电检测重点实验室、生物能源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天然气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以及中国石油大学测试中心、加拿大哈斯基能源公司材料腐蚀与防护联合研究中心、能源材料微结构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有价值40万以上的大型设备近60台套,为新能源新材料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充分保障。
学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2013年,学院教师在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第一单位),相应研究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近三年,学院教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50余篇,其中高被引用论文15篇。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行业协会奖3项,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10余项。
新能源,为人类未来创造可能;新材料,为高新技术提供基础!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朝着新能源、新材料广阔的发展前景努力奋进,必将在学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中做出突出贡献!(数据更新时间:2021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