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一个充满付出与赞美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回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建校历程,正是因为一代代师生的辛勤劳动与付出,学校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小编给大家讲讲那些年我校师生的劳动故事。
从无到有 荒野中建设美丽的校园
师生积极参加学校建设
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学校虽然开学了,但是摆在师生面前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当时第一栋学生宿舍楼(工字楼)尚未完工,脚手架还没有拆除,只有一半房间可以住人,大家就搬进去住了,后来装修好一层,就住进一层。这栋楼是在1953年里唯一竣工的一栋楼房。
由于边建设边开学上课,校容环境较乱,没有正式道路,没有操场。全院师生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亲手参加建设自己的学校。他们一搬到新校址,就开展了热火朝天的课余建校劳动。他们清除垃圾,修筑道路,平整运动场地,植树种花等。“露天上课不分心,住着工棚不怕苦;只学文化不满足,业余劳动来弥补;主楼建设送过砖,教学工地抬过土;红旗操场铺过道,青年园里种过树。”这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师生积极投身建校劳动的生动写照。新校舍到处都洒有同学们的汗水。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命名为“建校大道”、“劳动广场”、“先锋球场”等。经过大家的辛勤劳动,不到一年,北京石油学院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在工字楼的广场上,在通往教学楼的大道上,栽上了2万多株树,有白杨,也有梧桐,还培育了几十个精致的花圃。当第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道路两旁变得碧绿,夹竹桃开放着红色的花朵,整个北京石油学院洋溢着浓厚的春天气息。
北京石油学院教职工队伍来到山东东营丈量土地
迁校东营后,教职工建设校园
师生亲手盖建的“干打垒”住宅
师生亲手修水渠、种水稻
1969年,迁校山东后,华东石油学院在各方面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缺少教室、宿舍和食堂,没有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场地,后勤工作无保证。面对这种情况,广大教职工开始了艰苦而紧张的建校劳动。他们从烧石灰、脱土坯、烧砖到盖房、修马路,从挖沟、栽电杆到架电线、安装水管和天然气管道,从开荒、修水库到插秧、种田,做了大量劳动,同时为积极筹备招生、开学、上课作准备,为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在校内建立“三结合”基地,他们加紧建设仪表厂、机械厂、炼油厂、石油化工实验厂(人造羊毛厂)、测井仪器车间和“五七”农场。
在艰苦的盐碱滩环境中,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凭借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亲手盖建“干打垒”住宅,种水稻、修水渠、并完成修路、植树等多项劳动,在荒野中建设起美丽的校园。
参加十三陵水库修建 义务劳动蓬勃开展
1956级学生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时在现场合影
教职工与同学们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时合影
1958 年5月,北京石油学院师生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时任劳动总指挥贾皞在挑土
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石油学院全院义务劳动蓬勃开展,劳动时间增加,并掀起了农业生产的热潮。1958年5月18日,全院有2700名师生员工开赴昌平县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了13天义务劳动。时值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也亲自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师生们受到巨大鼓舞。这次义务劳动共完成土方65431方,卸料12025方,装车1183车皮。师生们以连排编队,行动军事化,并开展了热烈的劳动竞赛,有19个排获得了劳动英雄排的称号。
参加此次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劳动,进一步培养了北京石油学院师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品格。
师生劳动热情高涨 教学生产实践相结合
1958年6月,北京石油学院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学生喜获胜利果实
同一时期,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们劳动热情普遍高涨,自觉地要求在劳动中提高思想、锻炼自己。在1958年7月19日的一篇校报报道中记载了当时参加农业生产的共88个班,占全院同学的60.5%,他们共种植了92亩地,全年可生产蔬菜65万斤,占全院用菜量32.5%,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能为周围同学享受时,都感到说不出的喜悦。在半年时间里,同学们修渠共273土方,积肥100多万斤。各班还普遍成立了农业技术研究小组,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技术。
当时,同学们以高度的积极性参加了各种校内外的义务劳动。在半年时间里有2000多个同学在校植树近3000株,支援农场和合作社劳动10000多人次。校内体育场修理等工作都由同学自己负责。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广泛开展了服务性的勤工俭学活动。地质系同学成立了“三不”理发社,以简便、经济、服务态度好受到同学欢迎。采55.3的钉鞋部在十三陵劳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国家、为学校创造了财富,同时也从劳动中获得了锻炼,增强了为民服务的思想。
1960年参加北京化工厂技术革新的同学与工人师傅合影
1958年学生参加劳动
1958级学生和工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从事单体烃的生产、科研工作
为积极相应党的号召,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开展教改探索,校办工厂,实行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在炼57级校友梁新的文章《我与中石大同奋斗 | 那一年,我挑着扁担向母校报到!》中写道,“我们炼制系57级同学在校办红旗炼油厂培训七天后,怀着‘让祖国遍开石油花’的豪情壮志,分赴祖国各地建小炼厂。我们同班的三个同学被分派到河北承德北部一处山间建页岩油厂。公社派来几名农民和我们一起砌方型炉,开采露天页岩。没有电,就用毛驴拉动木制鼓风机替代电动鼓风机。时值秋天,塞北夜寒。方型炉点火后,我们三人穿上棉衣轮流值班,守候炉旁。一天后,见到了第一桶油。”
劳动铸梦想 奋进新时代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在中石大,一代代献身石油高等教育的老师们坚守三尺讲台潜心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名优秀学子,肩负起服务国家石油石化工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他们厚积扎实学识,潜心学术研究,勇攀科研高峰,在科研领域辛苦耕耘,硕果累累,为祖国能源发展贡献智慧。
从北京石油学院到华东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大学(北京)再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校的有序运转离不开教职工队伍提供的重要保障,他们日复一日,辛勤劳动,打造美丽校园环境、保证师生健康饮食、服务师生各项需求、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他们兢兢业业坚持服务管理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散发着不平凡的光芒。
学校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结合专业要求让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大赛等;组织学生开展“创卫义务劳动”,疫情期间参与乡镇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面向民工子弟学校、贫困地区等开展爱心支教等,让学生们在劳动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今天,是属于劳动者的节日,我们致敬每一份担当,感动于每一份坚守,赞美每一份勤劳,有了每一位中石大人的辛苦劳动,学校的明天才更加美好,有了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奋发努力,祖国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祝福所有辛勤付出的劳动者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