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专门人才,这离不开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命线,离不开一位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他们秉承“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用爱与奉献诠释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做梦还是那令人入迷的课堂”
早在北京石油学院正式成立之前,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就开始了。当时由曹本熹负责,朱亚杰、骆正愉等一批教师和干部参加,制定了教学计划,开列了教学设备、教材、图书清单,组织人员采购和订货。开学前后,教师们投入教学准备工作。经过努力筹划和组织,到10月19日,二、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按照教学计划开始了正规的学习生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教研室都采取了集体备课、课前讨论和反复试讲等备课方法,对所讲授的课程强调科学性、系统性,注意专业特点和要求。青年教师备课十分认真,刻苦钻研,“面壁”试讲,常常至深夜还不休息。经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第一学期基本上按照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保证了一定的质量。
1956年教研室
北京石油学院时期教师讲课
教师在认真备课
1958年,教研室主任杨光华和大家一起讨论学科专业建设
老师们的讲课各有特色,他们讲得专注,学生们听得入迷,这样的课堂令学生们终身难忘。
周世尧老师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石油工业的教育,开学前后几次到北京的图书馆收集我国古代先贤在钻井方面的成就,仔细描下各种图形编写在教材中。他把现代石油技术与中国的石油工业结合起来,严密组织教学内容。他还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北京石油学院在校园里树立了一座41米高的钻井井架,为学生熟悉钻井设备,学习钻井技术操作提供了一个实习场所。
周世尧同志给钻探系年青教师讲解
采访人物:许震芳,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后留校任教,曾担任水力学教研室主任,曾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称号。
“这些教师我在我心目里都特别敬重,特别佩服。我现在有的时候做梦还回想起这些老师讲课是什么特色。
我听曹晓声的课,我帮他辅导矿60,当时大班,他讲课启发式就特别好,每次讲到一个问题,首先向学生提问题,问学生应该怎么解决?学生回答以后他继续讲下去,所以给我的启发就很大,我也很佩服像这样的老师。陆永安老师讲得很细,每个问题交代得很清楚,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不含糊。像袁恩熙的教材,他写完了以后,在内容里会提示他在讲课的时候想问学生什么问题,而且在这一节里面重点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这些老师讲课都有特色,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经验让我一辈子受益。我有的时候想,后来我得那么多奖,是怎么得来的,都是从老教师那学来的,没有他们帮我、带我、教我,我不可能取得那样的成绩。所以我从内心特别感谢这些老教授、老教师。”(许震芳)
北京石油学院时期同学们在教室专心听讲
教师在上课
数学教研室第一任主任张希陆教授在上课
建校初期,学院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1950年前后,留学欧美学成归国的学者大约有1500人,其中有17位学者来到了北京石油学院。以傅鹰院士、武迟院士、曹本熹院士、朱亚杰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大师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水平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但就在这种特殊的大环境下,(曹本熹教授)每周与我见面一次,基本上雷打不动:先由我报告学到什么地方,困难问题,曹先生给予答疑,有时也检查我的笔记,或提问,往往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由于所用教材无习题,曹先生亲自用打字机打出习题让我做,并一行一行地批改我的习题作业,甚至我的解题草稿,他也要一行一行为我批改。”(节选自《曹本熹先生门下受教记》,作者郑远扬)
“既然我要当这个老师,我就要认认真真的学”
“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以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学校的老教师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助力一批批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同时也用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成长。
许震芳老师从担任助教职务到走上讲台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一边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一边也不断思考如何使得课程内容更生动更有价值。
“既然我要当这个教师,那我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学。所以当时一边认真学习如何讲课,一边学习如何带学生做实验,同时观摩老师针对学生的答疑和质疑。到了山东以后,我帮助77、78级的老教师讲课的时候,又得到了锻炼。”(许震芳)
在讲授热能流体力学课程之前,许老师打听到清华的热能流体力学课的上课时间,她就骑着车到清华去听课。后来,许震芳老师担任了水力教研室主任,带着青年教师们一块进行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怎么开展?教材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去理解?这些讨论完了以后,大家都明确,那在每个人的教学大纲里面贯彻下去,应该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怎么进行启发式。所以我们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这方面,讲授基础课的老师也要掌握各个专业的内容,比如针对矿机专业,我就去学习这个专业的相关教材,知道我所讲授的这门课在这个专业里面起什么作用?像储运,我就到设计院去参加他们的讨论。总之,我知道我的课在他们里面到底起什么作用,所以我这个课就讲活了。”(许震芳)
许震芳老师讲课
如何将课讲活,把难点讲的通俗易通,张厚福老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采访人物:张厚福,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教育专家,1956年北京石油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多次参与国家级重点石油项目的研究,主编的《石油地质学》教材成为石油专业学生进入石油领域学习的“指南针”。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待整个自然界里边的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分布,把这些东西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这样的话就能把整个教材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因此讲的就比较生动。”
“我教书,一向都是不看书本的,就是自己在黑板上讲,所有的内容,我都事先备课,记得比较充分,滚瓜烂熟的,不用看书本,在课堂上发挥,能讲的比较生动,所以我讲课他们一般都比较欢迎。”(张厚福)
除去课上的授课时间,经常在课下,教师们也认真备课或是关心学生们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他们把自己的时间都献给了学生。
采访人物:严大凡,1951 年进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 1955 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后留校任教,历任储运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9年后任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研专家称号。
“我们过去教学时,比如我今天上完课,晚饭以后我一定要到学生宿舍去问问学生课听得怎么样,有哪些不懂的,甚至晚上到学生宿舍去。只要我今天上了课,我晚上一定要去。另外我一般课间去问问学生听课有什么问题?做教师的你必须得给学生有个密切的关系,你起码得认识你的学生,与学生有共同语言,这个老教师的传统应该继续发扬。”(严大凡)
1959年,严大凡老师在上课。
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像这样深爱学生、深植课堂、深耕科研的好老师不胜枚举,他们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付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得到了学校的培养和帮助。
“严格对教师的要求,他们才能努力提高”
采访人物:方华灿,1952年8月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机械系。历任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教师,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副主任、主任,曾任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
“对这个青年教师,首先我们把青年教师的听课作为首要任务,听完了以后找他来给他反馈意见,讲课有些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第二就是组织示范,专家组的成员要给青年教师做示范讲课,比如热工任瑛教授就给青年教师做示范讲课,她把热工课里面热力学那个部分最难的两点作为一个试讲。当时教育部推行双语教学,希望各个学校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我就是做双语教学讲课,给青年教师做一个示范课。第三要评审。就是说青年教师经过帮助,示范也好,听课反馈也好,改进怎么样?所以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次讲课,看原来提的问题改进得怎么样了?合格以后才能继续讲课,严格对青年教师的要求,他们才能够努力去提高。”(方华灿)
党委会在研究教学工作
党委书记、院长闫子元深入课堂检查教学
钻井教研室青年教师正在进行课前试讲
青年教师在试讲
早在北京石油学院时期,学校就要求教师在讲课前要特别重视教学进度周历的编制并认真备课,要求讲课中重点突出,教学内容接轨本学科的最近科技成就和科技发展动向,习题课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长生产和科研的实际知识。总的来说,教师要在各教学环节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不仅仅是向他们灌输知识。
同时,学校也号召广大教师“百家争鸣”,以摆脱教学中的教条习气。教师可以介绍当前学术争论的问题、各家之见以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开阔眼界。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中石大教师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默默耕耘,在热爱与坚守中实现教育使命,他们将“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细化在一言一行里,以爱之力量为教育注入灵魂,以爱之甘泉滋润灌溉一株株美丽的梦想之花。
口述校史视频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观看:
https://mp.weixin.qq.com/s/6a1BOEJXU7tF8e4fH5BX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