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石大顺利举行区域国别学与全球能源治理专题研讨会

11月25日,区域国别学与全球能源治理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顺利举行,会议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相关领域9名专家教授应邀出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金衍、校长助理李景叶、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相关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主任赵秀凤主持。

研讨会.jpg


开幕式上,金衍致辞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对区域国别学与全球能源治理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他表示,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安全问题和能源安全挑战,油气行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肩负能源使命的区域国别学,一要研究好能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为助力中国能源“走出去”夯实基础;二要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为建立坚实国际能源合作关系构筑桥梁;三要培养好具备专业技能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使者,为服务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大局,共同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持续动力;四要建设好有能源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助推能源转型与发展,为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作贡献。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致辞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使传统外语教学发展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国别学是探索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是对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的有力回应,在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重要时期,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与人才培养、特定行业领域的结合,对以新视角、新思维、新发现探索学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新机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希望此次研讨会能汇聚八方之力,携手为全球治理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罗林.jpg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如泉以“全球能源治理与中国角色扮演”为题作主旨发言。陆教授从全球能源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阐释了全球能源模式演变、全球能源治理的主要目标及实现路径、全球能源治理新态势;以“中国从全球能源治理规则的追随者逐渐向影响者的转变”为引领,结合案例分析了中国做全球能源治理参与者、能源安全守护者、能源转型推动者、能源合作践行者的生动实践;围绕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分析了行动策略,为下一步战略实施方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深入剖析对中国角色的思考,并指出了“深化国际共识,推动能源‘去政治化’”“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框架,维护安全体系”“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改革,建立利益共同体”“加强影响力优势建设,提升中国话语权”“建立新型能源服务机构,推动能源转型和体系变革”四方面的实践路径,为全球能源治理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陆如泉 (2).jp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副会长李永全以“区域国别研究现状与人才培养”为题作主旨发言。他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经历,将视角聚焦于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强调随着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其他学科的不断发展为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学科需求越来越迫切,外语学科的学术视角受限于语言学,学术资源分配与学科地位、评价地位在高速发展的交叉学科体系建设中十分受限。他提出,区域国别学的建设为外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崭新发展方向与路径,但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世界观、方法论和学术体系的学科,同时为外语学科带来了“如何引领学生实现本研阶段学科过渡”的新议题。能源人才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特殊人才,而兼具能源专业知识与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则肩负着加快中国能源“走出去”,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关系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能源高校的外语专业要充分把握区域国别学的不可替代性,带动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协同发展,为在新起点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势塑局。


交学院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孙吉胜以“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为题作主旨发言。孙教授围绕全球治理的特点及机理、机遇、困境、中国对国际体系及全球治理的参与、全球治理人才展开介绍,对全球治理的概念以及“治理什么”“谁来治理”“依据什么来治理”“为什么要治理”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指出了金融危机、西方国际话语权、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影响三方面对全球治理造成困境,分析了造成困境的原因与所带来的表现和世界形势变化,并指出了各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她指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是时代所需、国家所需,外语专业要切实将视角聚焦于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悉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全球治理人才,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孙吉胜.jpg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上合组织与跨欧亚一体化中心主任杨成以“国际话语权竞争背景下的区域国别知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题作主旨发言。杨教授认为,当今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无法代表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受众对话语范畴、逻辑的接受与信任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表现,因此话语传播的研究视角要立足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形成独有概念、范畴与逻辑。杨教授提出,区域国别学是基于国际斗争、话语竞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自然产物,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应用型技术学科,因此在开展研究时要意识到问题所在,为此杨教授提出路径解思,他表示,一要坚持以中国的理论解决世界问题的高层次学术追求,二要切实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并深入一线开展实践研究,同时充分结合其他学科创新研究方法。三要平衡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对国别、区域内部、国别内部等不同维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开展深层次研究。区域国别学不仅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更是以高质量文化传播引领国民素质整体性提高的关键,杨教授表示,希望区域国别学能够肩负起时代所托、国家所托、社会所托,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强大精神力量。

杨成.jpg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兴以“区域国别学:学科融合与亚欧研究”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围绕区域国别学的历史与内涵、发展瓶颈与解思以及区域国别学视域下对亚欧研究的思考展开讲解,他强调,国内在区域国别学上的研究虽起步晚,但具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渊源,区域国别学是整合、融合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等学科而形成的新的、更有包容性、更高层次、更高类型、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区域国别学研究激活了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潜能,突破了其发展瓶颈,扩大了学科边界,增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互构能力,为世界历史、外国语言文学和国际关系的学科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并与世界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共同以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为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智库建设为突破,以多学科交叉和转型为支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推动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李兴.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国际出版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星以“推动文化与经济双轮驱动,打造中华文化中亚传播的新格局”为题作主旨发言。他围绕中华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现状、中国企业扩展海外市场的教训、打造中亚文化传播新格局三方面展开讲解,并从话语权、舆论和文化传播的角度,结合贸易案例对区域国别学的产生、历史意义、使命责任以及与其他相似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内涵界定,他从亚欧研究出发为研究提供了实践范式和思路,从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中亚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交叉体系的角度提出了中亚研究采用的方法论,从多层次角度提出了中亚研究如何呈现立体化的研究内容,从田野调查的角度提出了做好亚欧研究的必要手段,并从服务于中国发展和外交战略的角度指出了区域国别学长久发展、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目标——服务国家发展。

何明星.jpg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封宗信以“区域国别研究需要驱动下的跨学科与多学科建设”为题作主旨发言。封教授旁征博引、高屋建瓴,从历史维度和哲学视角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定位、内涵核心、困难挑战和路径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分析,他指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探索区域国别定位和发展方向与路径成为了当下所需,高校要深入思考区域国别学科建立后的下一步发展并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二级学科设置,细化领域研究方向,做出研究范例以促进学科产生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高校要切实思考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出路,在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立足现实、结合实际探索人才输出的其他方向。他强调,区域国别学的兴起与发展无法取代语言学、翻译学的学科地位,中国国际传播亟须队伍优化并亟待系统性迭代升级,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在把握区域国别学为语言文学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深刻立足语言学、文学翻译和跨文化的根和本,以坚实的专业基础赋能区域国别研究更好发展。

封宗信.jpg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以“金融视角下的能源安全与治理机制问题”为题作主旨发言。王教授对能源安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释,他指出,能源安全是一个战略全局性问题,同时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能源与人类发展深度绑定,能源安全依然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安全内涵外延不断拓展,能源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了能源安全的理念与边界。王教授围绕“定价机制”“石油美元”“衍生品及其风险管理”阐明了金融视角下能源价格的可承受性,围绕“国际结算”“航运保险”阐明了金融视角下能源资源的可获得性,围绕“绿色金融/碳金融”“全球治理”阐明了全球视角下能源发展的可持续性。他以乌卡时代(VUCA)为切入,强调全球能源治理要拥抱不确定性,客观认识不确定性和风险,以“在不确定中坚持愿景(Vison)、强化认知(Understanding)、鼓足勇气(Courage)、适应潮流(Adapatibility)”为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的行动指南,在不确定性中坚定前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王震.jpg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事处处长、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唐旭,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建良,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逯义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主持主旨发言。

专家学者.jpg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论证会上,赵秀凤围绕学科情况作了汇报,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赵秀凤.jpg


此次研讨会为学校能源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提供了方向,为探讨能源转型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能源教育的重要主体及人才输出的重要阵地,将积极推动外语学科创新改革,切实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服务我国在气候治理和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和构建中国特色的能源话语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合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