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依然:从石大到北外,草地大得到处都是自由
2016年上大四之前,我几乎已经非常确定能够保研,并最终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传播学专业。好的成绩是拿到保研名额的基础,而能够顺利取得心仪学校的offer还需要一点运气。
关于成绩似乎没有什么需要强调的。唯有一点,希望仍在外国语学院的各位同学能够珍视每一位老师对于我们学习、生活上的忠告。回顾大学生活,我认为正是得益于外国语学院所有老师的悉心教导,我最终才能够完成第二次起跳,并且来到所谓的“更好的学校”学习。实际上来到北外后,我深切的感受到在师资配备上我们丝毫不逊色于这些语言类高校,甚至我们的老师更加耐心、操心,而不同的是学生的水平。所以,我们在对现状不满时,需要先在自身上找原因。
这里还想对所有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道一句感谢。
那么回到保研这个话题。在同年级很多优秀的同学在2016年5、6月份向各个高校提交材料时,我由于内心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一直纠结于选哪个专业,所以准备跳过夏令营直接参加10月份保研生面试考试。当时我已经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接收材料的消息,但是我内心认为自己实力不够,所以并不想尝试。这时和修文乔老师的一通语音通话改变了我的想法,修老师在了解了我的成绩排名和情况之后帮助我分析了北京各个高校的情况,并鼓励我立即向北外投递材料。“这个时候正是要多去尝试的时候,多尝试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正是这样一句话使我在慌乱时刻仍旧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保研考试中,调整心态是相当重要的。实际上,我在第一轮演讲考试中就被淘汰了,当时觉得相当奔溃,首战不利。但是这次失败反而使我能够更轻松的面对以后的考试,我本身并没有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相反,我自己觉得虽然可能结果并不好,但既然到了夏令营,我应该像优秀的同龄人学习更多。在这样的心态调整下,最终我以较好的成绩被北外录取,这时才回想到,其实在所有测试中其实演讲和口译只占30%的分数,还是需要用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测试。当然,这并不容易。
不得不承认,在北外参与为期七天的夏令营给大三的我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考试多、综合性强、强度大、知识面广几乎是每一期“北外夏令营”的特色。考试内容包括演讲比赛、口译比赛(演讲进入初赛以后才能参与口译比赛)、英语基础能力测试、中文写作、圆桌讨论。在紧张的考试和讲座安排之间,同学们还需要抽空为结营晚会准备节目。关于详细的分数比例分布情况,有意向的同学可以专门点开北外夏令营的网站进一步了解一下情况。
演讲题目是比赛的前一天公布的,一共公布三个题目,第二天进入教室的时刻老师会随机告诉参赛者一个题目进行演讲。也就是说参赛者需要在不足一天的时间内准备三片不同的演讲,这意味着平常需要有大量的素材积累和训练。因为临场压力很大,而北外演讲赛里言之有物、话题新颖、口音口语纯正都是必须条件。同时这个演讲比赛的淘汰率很高(我们那届大概是180个选手最后选择36个同学晋级),真正在演讲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不要错过北外夏令营,因为不论从最终的成绩组成还是参赛信心上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初赛的下午是基础英语能力测试,我还记得的考题类型有选择、完型、阅读、翻译、作文。这个部分占最终成绩的比例最高,英语功底扎实的同学会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能够进入演讲复赛的同学可以参加口译比赛,且二轮比赛后晋级的同学能够参加决赛,决赛还是以演讲、口译的形式考核,主题多是和时政、社会相关的话题。口译播放速度快,决赛是全真模拟会议模式。中文写作是四道题(分别是新闻、政治、经济、国际法方向),四选二,共写出3000 字的论证题。圆桌讨论主要是探讨对时政热点的看法,注重组内的合作,可以用到邓听老师在介绍无领导小组指导方面的技巧。
对于保研的同学来说,在保研成功后保持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我在10月彻底确定方向之后,通过各种手段找到了传播学专业应当阅读的书籍进行自学,同时也给自己安排了学习法语、阅读文学作品等内容。这些都是我大四之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大四下学期我在阅读毕业论文相关70余篇文献的同时还参与了美术班和钢琴课。那时,我每天的学习时间仍不亚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所投入的时间。可以说,虽然这些安排都让我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但真的非常充实,也是我在大学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学习慢慢会变成一个人的修炼。有了运气就要使自己能够对得起这份运气。
2017年9月我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一步学习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可以这么说,自学让我在接受起研究生课程时并不觉得吃力,相反,在英语专业中积累的相关知识使我提出的视角更加独特。我深知自己选择了一条学术的道路,在每周阅读任务骤增的状态下,我欣喜的发现:唐建南老师在毕业论文时对我的各种严格要求使我较快切换到严肃的学术态度,而陈冰飞老师当时所教授的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相当重要。
选择新的专业意味着选择一条比较难的道路。这也要求我们做出这样选择的学生:不要为了功利的目的而改变方向,兴趣会让我们爱上新的专业,也对得起中国正在发育起来的学术界。
我很难认为自己是各位的“引路人”。只不过,我可能比各位更早的发现身边的珍贵资源:亲爱的外国语学院的所有老师们、沉默不言的图书馆、和那种一直不很明确但却一直指引我前行的所谓“理想”。
爱上新的专业,也像以往那样热爱翻译学和文学。研究生的生活需要我们读的更多,更广,也许对于各位优秀的同学来说,你可以从现在做起。
毕竟,草地大的到处都是自由。
丁依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3级本科生,北京市三好学生,“先锋杯”优秀团员,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