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理学,学科代码:070900)
一、 学科概况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学一级学科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5个二级学科。我校地质学科以研究盆地结构和性质、沉积充填作用、资源地球化学等沉积盆地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甚至生物作用以及这些地质作用对化石燃料矿床形成聚集的控制为特色。20世纪50年代,本学科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招收研究生,80年代初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设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2003年设立地球化学博士点;2005年设立构造地质学博士点。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沉积盆地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学科。本学科点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应用矿物岩石学及测试技术等。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并密切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研究,在塔里木油田、鄂尔多斯大气田、济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地球化学博士点的科学研究以多种实验方法手段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行为为特色,涉及远至地球生命的化学起源、地球各圈层系统中的碳循环,近至化石燃料成因理论及资源评价、化石燃料形成和聚集的分子化合物标识等一系列地球化学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有:石油天然气形成与分布、油气成藏过程定量描述、油藏流体的历史分析、油藏地球化学、地质事件的地球化学记录、气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主要培养方向有油气成因机理与分布预测、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学科所属实验室是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实验机构,现已形成以岩石、土壤、水、大气样品的分子化合物分析为主,以沉积有机物的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固体样品的微量元素检测为辅的较完整的分析测试技术体系,拥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余台(套),是“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标志物检测、显微组分分析、流体历史分析、油藏流体地球化学描述等方面的实验分析能力素负盛名。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岩石圈中岩层、岩石和岩体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方面。我校构造地质学学科以研究沉积盆地构造及解决与油气勘探和开发相关的构造地质学问题为主要特色,拥有构造变形砂箱模拟综合实验台、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应力场模拟计算、平衡剖面分析、盆地沉降史和变形史模拟分析等研究设备和软件,承担有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大油田的研究项目,有一批中青年教授和外聘院士作为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该博士点设“区域构造与盆地分析”和“油区构造解析”两个培养方向。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学科点是传统的、富有优势的、密切油气勘探实践的应用基础学科,以王铁冠院士领衔的学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已培养了大批的相关高级人才,出版了在全国富有影响力的《沉积岩石学》、《油藏地球化学》、《含油气盆地分析》等教材,承担了多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取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多次主持全国性学术会议和香山科学会议,主办《古地理学报》刊物。
本学科点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条件。始终重视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重视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在论文管理过程中,结合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点抓好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及答辩等重要环节。总之,该学科点已成为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培养目标
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和石油工业,遵纪守法,品行高尚,学风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与科学道德,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培养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广博的科学视野;具有良好的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工程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具备独立从事该学科研究工作和解决相关领域科学问题的综合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01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02 岩石学和储层地质学
03 层序地层学和测井地质学
04 有机地球化学
05 区域构造及盆地分析
06 油区构造解析
07 化石能源形成与富集机制
08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
|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开题报告、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从开题到答辩不应少于12个月(含开题前文献调研2个月);每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30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15篇,写出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在开题报告过程中由开题报告评审小组评审。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一般在第3学期十一月完成,硕士研究生写出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同时结合文献阅读完成专业外语学习、翻译两篇以上(含二篇)外文科技资料、译成中文,要求理解正确、文字通顺;做科技、生产调研工作的学生应写出调研报告。开题报告采用学生答辩的方式,开题报告应该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径和可行性分析、预计关键技术和难点、论文详细研究进度、预期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等。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由导师根据情况写出评语,开题报告完成并通过答辩后,记1学分。开题报告未通过的,限3个月内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七、中期考核及分流
中期考核及分流工作参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八、实践要求
硕士生论文答辩前,应完成阅读报告以及学术活动等二项实践活动。
1.在导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阅读30篇以上相关学术文献,并撰写读书报告,导师负责考核。
2.要求每个学生需参听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5次以上,每次学术活动结束后,要有4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