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中国石油报: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全力保障能源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能源要点解读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这为我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实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期《石油时评》邀请院士、业内专家学者围绕报告中对能源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①如何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家电投战略规划部副主任 李鹏

过去十年间,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技术持续迭代进步,产业应用规模也快速增长,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从绝对发电成本来讲,新能源发电与化石能源发电项目,已经实现了平价甚至低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贯彻落实这一部署,考虑到未来电能将成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需要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持续快速降低新能源发电的系统成本,着力打通新能源从生产到消费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电力产业链的技术堵点和政策障碍,充分挖掘新能源的绿色价值,使得新能源切实承担起赋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重担。

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要结合新能源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加强新能源的就近利用和就地转化。一方面,要推动高载能产业向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通过低碳园区的实践构建低碳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新能源绝对发电成本低的优势,推动新能源就近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落地实践,加快推动消费侧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建设,同时充分挖掘用户侧的灵活调节潜力,以分布式电网促进分散的新能源资源的就地开发和就近利用,在此基础上创新“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负荷集中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绿色发展有效赋能。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现有的电力系统特别是配电网侧物理架构和运行机制的全面重构。一方面,要激发行业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潜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能源交易的全面放开和数据的公平开放,以此来推动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

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战略定位 推动经济增长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飞

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相关技术和产业是构建新能源成为增长引擎的“推进剂”。在此过程中,需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战略定位、研发关键技术装备、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进一步明确新能源定位,促进低碳转型。我国能源安全新旧风险交织,低碳转型进入重要窗口期。为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湾、冀北、松辽、新疆、黄河下游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以及藏东南、川滇黔桂两大水风光综合基地等。推动新能源成为我国电力供应主体,保障供应安全,加快能源清洁替代,促进低碳转型,符合我国能源战略定位。

提升风光预测精度,研发关键技术装备。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气候气象条件多变,使得风速、辐照度变化规律复杂,导致风光功率预测精度较低,亟须研发新型风光功率预测技术,支撑沙戈荒大基地新能源消纳,避免出现大面积弃风弃光现象。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辐射产业融合集群。新能源发展将助力释放风电、光伏产业链上下游蕴含的产能。以光伏产业为例,大型光伏基地建设将有效带动上游硅料、硅片、银浆和下游电站运维、逆变器等产业投资。新能源产业链整体效能和价值提升将全方位辐射形成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从而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 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新材料所所长 李阳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发展新材料行业要以战略规划为引领。202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1年版)》,包括先进化工材料在内的198种先进基础材料入围。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新材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要以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为保障。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超过32%的关键基础材料未达到产业化阶段,52%依赖进口。应保护国产化工新材料产业,出台包括服务平台建设、财政金融支撑、产业园区建设在内的配套支持政策。同时,最大限度坚持关键战略材料的国产替代。

再次,发展新材料应多领域协同攻关。新材料集合众多高新技术领域,需要各材料生产、应用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

最后,应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应集中攻坚新材料产业链项目,精准补链、延链、强链。能源化工行业应对基础材料,如聚烯烃、橡胶及工程塑料等换代升级;集中攻关智能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所需的关键战略材料,重点布局半导体芯片等领域所需的电子化学品和特种工程材料,抢占生物基材料、医用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前沿材料的发展先机。

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②如何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 形成油气资源和石化产品国内外联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郭焦锋

在新时代干事情、想问题,不仅要立足于发展,还要立足于安全,必须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统筹发展和安全。石油石化产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我国石油石化产业链已跻身于世界前列,今后一段时期仍将稳步增长。但石油对外依存度仍将维持在70%以上,下游高端石化产品仍需大量进口、有些产品对外依存度保持在50%以上。因此,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做强石油石化产业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内循环方面,应有序推进国内石化一体化项目的科学布局,夯实石油石化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一是进一步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国内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亿吨。二是坚持石油石化区域布局建设与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高水平协同,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国内石化项目建设要求,新建炼油能力需配套乙烯、芳烃等化工装置,降低成品油收率;加快乙烯、PX等基础化工原料的产能建设,并努力建立品类齐全的石化产品体系。三是设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按照“揭榜挂帅”的“联合攻关体制”,吸引国有企业、国际公司、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大关键工艺、核心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力度。

外循环方面,国内企业要主动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上海合作组织(SCO)国家、东盟(ASEAN)国家等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和市场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外份额油气和区域市场话语权。我国要深度参与东南亚、中亚等区域石油石化产业治理体系,建设更有韧性的区域市场。主动参与全球石油石化贸易与市场体系的建设,引导世界石油石化贸易规则不断完善、贸易方式更具弹性,为促进形成资源供应充足、定价方式多元、条款更加灵活的贸易格局作出积极贡献。实施石油资源安全战略,多元拓展油气进口来源,维护战略通道和关键节点安全。主要石油企业要积极寻求海外规模优质可快速动用储量,大力实施风险勘探和精细勘探的部署策略。

内外双循环方面,着力推动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形成我国与主要国家优势互补、互为依存的石油石化产业链格局。鼓励国内企业主动高效开发世界油气主要资源国的石化产品市场,增大我国石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形成石化产品和油气资源的国内外联动。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国际资源、技术等参与国内石油石化产业链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陆如泉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构建以“双循环”为特征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一是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下一步,必须继续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是继续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生效,未来应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合作;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三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

具体到能源合作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便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经营。30年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直是我国境外能源资源开发所遵循的主旋律,以油气合作为代表的能源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

面对新形势新阶段和新挑战,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要着眼于构建以“双循环”为特征的新发展格局,一是全力以赴推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水平。二是不断优化调整国内外相互衔接的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效率效益和经济增加值。三是注重创新和管理,充分参与和引领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四是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建立健全我国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实现安全条件下的全球发展。

二十大报告提出: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③我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如何能够更有韧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如何保障好能源安全?

地缘局势越复杂 越要端牢能源安全饭碗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专家 赵文智

党的二十大不仅擘画了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也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其中,石油安全是我国能源安全最大的短板,我国能源安全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扎实做好四篇大文章,努力实现近中远期原油供应安全。

首先,应坚持海陆并举、常非并重、稳油增气。国家应该继续实施国家油气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在陆地和海域与常规和非常规资源领域,依靠理论技术创新,保持原油年产2亿吨长期稳定,加快天然气上产速度。

其次,要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将原油上产做实、做出规模。重点是两大领域:一方面,要做大陆相页岩油。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已在大庆古龙、长庆油田庆城、大港油田沧东、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和胜利油田等多个探区勘探取得重要突破,但现行管理体制下经济建产面临挑战。在国家政策利好、石油公司调整管理机制的前提下,短期内页岩油年产量或将超过千万吨。另一方面,应实施探明未动用石油地质储量的规模建产。现阶段国内几大油公司拥有探明未动用石油储量近46亿吨,只要鼓励政策到位,从中优选10亿—20亿吨用于建产,可形成千万吨以上的规模产量。这是在传统勘探领域“稳油增气”基础上,实现原油上产有希望又有可行性的重要方向。

再次,要积极布局煤制油规模生产能力建设,对所用煤炭与水资源做好协调布局,对相关技术设备超前攻关准备。一旦出现急需,可立刻投入生产。

最后,要从保障长远供应安全着眼,积极布局油气新资源开发利用。一是中低熟页岩油原位开发利用。我国低熟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达数百亿吨,需要配套地下原位加热改质技术才能开发利用。建议国家设立若干先导开发试验区,为未来规模上产做好准备。二是富油煤原位热转化利用先导试验。我国存在焦油含量在7%—15%的富油煤资源约5000亿吨,所含焦油总量约500亿吨。通过加热(350℃—500℃)转化方式,可以把焦油提取出来制成油品加以利用,也应加大攻关试验力度,尽早突破规模生产技术关和经济关。三是煤地下气化利用。我国各煤炭企业正常生产门限以外“弃置”的煤资源总量约3.8万亿吨,若每年将3亿吨弃置煤资源地下气化,可产生约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国家应给予关注,加快相关技术攻关与先导试验。

提高产业韧性 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 郭海涛

从守住能源安全底线的角度来看,提高产业韧性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在能源生产侧,稳定的国内产量是生产侧提高韧性、应对冲击的最主要手段。在消费侧,消费的可转换性、可收缩性、高能效性是提升韧性的主要方向。

一是要立足国内,加大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二是要保持多种能源的适度库存规模。如果高碳能源产能退出速度超过需求转换速度,也会带来安全问题。提高库存水平和品种多样化,是应对冲击的重要举措。三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能源的多种运输方式协同,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四是在需求侧提高能效和利用方式的灵活性,扩大可转换设备的安装范围。五是明确界定能源勘探、开发、运输、使用的关键设备,保持一定的战略供给能力。

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④碳中和目标对化石能源企业有何影响?应如何应对?

坚持“先立后破”明确化石能源企业发展转型方向

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李俊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且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要求。这些都是包括化石能源企业在内所有能源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实现双碳目标,化石能源企业首先要厘清两对关系,才能明确发展转型的方向。

一是要理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坚持先立后破和破立并举的关系。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禀赋的客观事实,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客观事实,这两大客观事实既是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制约,也是我国能源革命的推动力,这些关系必须理顺。只有加快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与建设,有效增加新能源的供应量,化石能源的有序退出才能得到安全保障。先立后破,一定要立字当头,只有有效地“立”,才能安全地“破”。同时,化石能源的退出也需要区别对待,首先是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其次是控制石油消费总量,最后才是控制天然气的消费量。对煤炭来讲,“破”字为主,对油气来讲,一定时期内“立”也很重要,在一定时期内,油气增储上产力度还需要加强。

二是理顺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革命进程中的地位。我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实现碳达峰必须实行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量,特别是煤炭消费量必须率先达峰,碳达峰之后稳中有降,也需要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的下降。总之,化石能源的发展转型要控制其消费,特别是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为碳排放早日达峰作贡献,也为能源供应安全提供兜底保障。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⑤我国石油企业应增强哪些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立企、创新强企步伐?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技保障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窦立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更加坚定了我国石油骨干企业发展石油天然气事业的信心。未来油气仍然是主体能源,是向清洁能源低碳转型的基础能源。中国石油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争做我国石油工业的排头兵,做油气勘探开发的排头兵,做油气安全供应的排头兵。

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就是要夯实油气储产量目标,立足大盆地,开展二次整体解剖,实施二次勘探,加强油气加伴生资源的原创技术布局和研究,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油气加伴生资源评价上再获新突破。

同时,我国石油企业应大力发展陆上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海洋海相技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万米超深层工程技术、CCUS等关键共性技术,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标准规范、检测检验等自主可控技术产品体系。通过解决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肩负起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扛稳端牢能源饭碗的重大使命。

石油企业不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围观者,而是拥护者和先行者,要把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过程清洁和产品清洁两个维度推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一是立足超级能源盆地,开展油气、风光电等新能源整体研究和部署。在研究、部署、实施、生产全过程各环节加大新能源利用,减少生产全过程碳排放。二是有计划在油区部署地热、风光、电解氢等多种能源综合应用,降低碳排放。三是充分发挥地下工程技术和地下埋存空间优势,开展CCS/CCUS技术研究,发展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改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和油气伴生资源等新型能源体系,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⑥能源央企如何释放改革红利,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

推动改革成果转化 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吕建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进一步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资国企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国资国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国资国企改革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能源央企属于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普遍经济规模大、区域分布广、产业链条长、管理层级多,是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能源领域的改革历来难度大、深层次矛盾和难啃的骨头多。能源央企要在成功实施2020—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形成的实践成果,坚持固化于制,着力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相关制度和机制,持续发挥作用。同时,紧紧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突出结构调整和优化、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等,再接再厉、攻坚克难,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能源央企要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推进专业化重组,发挥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要勇担现代产业链链长,提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改造升级。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更好地发挥国之央企的战略支撑作用。要紧跟科技发展、数字化转型浪潮,借助数字化力量实现流程再造、结构重塑、模式创新,加快实现企业管理转型升级。要加快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围绕“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秉承“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要求,在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压力和挑战中,不畏艰难、勇于创新,进一步锻造能源央企的核心竞争力。

能源央企要锚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在加强企业管理上下更大功夫。应当看到,与“百年老店”的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能源央企还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引领能力等,需要继续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要求,强化公司微观治理和管理,打造一流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能力、合规经营能力,培育一流的产品服务和品牌文化,确保实现市场占有率领先、运营效率卓越。

详情见链接:

http://app.zgsyb.com.cn/paper/c/202211/15/c192624.html

(编辑 李昕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