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石油商报:培养专业自信,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2021年可谓“双碳”元年,也可以看作是能源转型进程的关键转折之年。由此,很多人对于油气行业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学石油、干石油还有前途吗?

在今年5月底召开的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上,很多院士、专家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油气发展与双碳目标并行不悖。按照预计应达到的能源结构来测算,到2060年中国仍需消费石油3亿吨、天然气5800多亿立方米,远超出目前中国的生产能力。因此,至少在近半个世纪,国内的油气行业仍大有可为。

地质是行业龙头,资源是核心保障。这是我们关心地质学的初衷。今天,我们了解一下地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学科现状。为此,记者走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区和华东校区,走近地质专业。

七成学子 奔赴油企

“前几年,社会上就有人认为油气产业已是夕阳产业。尤其是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这种说法更是甚嚣尘上,说油气产业很快会被新能源替代,您赞同这种说法吗?对学校影响大吗?”听到记者的提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张立强反应迅速:“社会上有些人不太了解油气行业,不管是国内油气专家、院士,或者一些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大家基本认为未来30年、甚至50年内,石油、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石油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可能是我们的宣传不到位,影响还是有一些的。学地质的人没有以前热情高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本校地质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张立强:“我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举例。这个专业是我校的国家级一流学科、国家级一流专业,现在招生指标每年是90个名额。高考综合改革之前,我们的第一志愿率录取大概在50%以上。截至今年7月12日,我们的总体就业率是92%,研究生就业率是98%。签约毕业生中,72.87%签约世界500强;73.7%赴‘三桶油’为主的能源行业就业,就业率创近年新高。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成为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前三大石油国企,主要就业油田和单位为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胜利油田、中海油服等。”

华东校区情况如此,那么北京校区呢?资料显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专业本科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研究生相关专业有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截至7月7日,地质相关专业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0.48%,与全校整体情况持平。地质相关专业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主干专业,就业的343人中,有224人在石油石化行业就业,占比65.31%;101人到西部地区就业,占比29.45%。

很多毕业生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西部建设贡献着力量。来自青海西宁的昝仁强高考第一志愿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功录取后立志做一名石油地质工程师。最终,他如愿以偿去了青海油田。

赴吐哈油田工作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康艳萍同学说:“我要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困难面前不退缩,问题挡道不回头,遭遇挫折不灰心,让梦想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学生培养 重在引导

张立强告诉记者,随着社会发展和油气产业发展,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思路都有很大改变。“原来,我们的培养体系更偏重于中浅层常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现在,我们更注重对油气地质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逐渐向深层、深海、深地、非常规方面转变。另 外,原来注重的是专业型教育体系,相对“出口”比较窄。现在,我们强调多学科融合交叉。比如,我们地质学和数学交叉、和管理学交叉,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方面交叉融合。总之,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更强、适应面更广。”“今年,我们毕业生中除了去‘三桶油’外,还有一些去了地矿部门工作,还有去能源局和自然资源局的。”

“目前在读的学生情况如何?有转专业的吗?您认为他们为何转专业?”记者再次向张主任发问。他说:“2018级,我们这个专业本科生转专业的有12个 人。2019级,转专业的有6个人。情况略有好转。转专业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社会上对地质专业不了解、不深入,宣传不到位。有人说,学地质专业很苦。有的人认为地质学很简单,就是爬爬山什么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学地质确实很苦。但是时代在进步,发展到现在,搞地质实际上是一个高技术性的专业,技术含量很高。二是前几年油价低,地质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尤其是本科生找工作难度比较大。三是企业要求普遍较高,因为油气田的发展,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所以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四是只有走到研究生以上层面,才能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需要学生有所认识。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我们就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合理设置我们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责任担当。如果大家都不学地质,将来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谁去保障?学校应做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优秀率,我们鼓励学生们考研。老师的引导、学校的引导非常重要,也很关键,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做一些研究,增加自习的同时,可以多开放一些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岳大力认为,从未来发展来看,地矿油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透明地球”、人工智能等概念和新技术、新知识更是对油气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也越发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我们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服务新时代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学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以需求导向教育为方向,以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为保障,持续跟进社会发展、产业动态和企业需求,依托学科建设成果,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人才规模和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负责人侯磊教授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石油特色鲜明的高校,在育人时加强石油行业传统教育,用石油魂激励学生,用铁人精神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的殷殷嘱托,将个人追求、社会发展以及国家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事业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为我国石油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指明了保障我们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增储上产,提高油气自给能力,油气能源问题关乎民生冷暖。我希望大家认清国家形势,认识到国家对地质专业、对油气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张立强说。

企业翘首 殷殷期盼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位负责招聘的油田负责人说,目前我国地学人才短缺是一线单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一般的技术人员,还是能独立组织项目实施的技术骨干,或者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都有较大缺口。这更加说明企业对地学人才的渴望,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渴望,需要一代代专家、学者不断付出努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冬霞说,企业应以"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作为创新人才的指导原则,参与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办学过程和培养方式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研项目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在校企合作中,提供优质资源。派送专业领域的资深教授和行业技术专家前往高校挂职,共同参与、探究和构建符合行业动态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和行业前沿讲坛,将高等院校和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为石油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

企业则认为,学校应尽快更新教材,目前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培养体系和企业现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匹配。一些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资料要进入教材。学校要关注行业最新技术 ,培养学生关注油企动态和油气前沿技术。要认识到,现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更大。

"我希望每个学生毕业前都有半年到一年时间,到岗位上去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成长。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放联合培训基地,安排学生进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产学研相结合、相促进。"张立强说。

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2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3.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2%,一些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更高。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必须重视地质学的发展,否则会造成很多问题,国家能源安全就无从谈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重视能源安全,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地质学。这就需要社会、企业、学校、学生一起使劲,共同努力。

正如张立强教授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生宣传中所说的,油气延伸了人类梦想,油气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广大地质学学生在人类需求面前可谓天地广阔大有可为,青年学子们应立足当下,“将今论古”演绎出地质时代的新传奇故事。

1fce9026beb54929bcb6767c7ee65db1.png

(编辑 李昕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