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中国大学生就业:陈峰:新时代背景下能源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

能源是国家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保障,能源革命是历次产业革命的主角和动力,能源安全关乎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胜利油田时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能源类高校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能源类高校提出新命题、新任务,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要实现绿色转型。只有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并让这些人才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经济社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能源类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多重重要意义。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就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能源高校服务民生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为能源行业发展转型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任务,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的高度统一,也是高等教育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使命。

能源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需求的逻辑内涵与重要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教育优先发展”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在政治、民生、发展、育人等方面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源类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从“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需求”两个维度与“服务民生稳定社会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三个目标实现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

(一)服务民生稳定社会发展

“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每年新增就业群体中最重要的群体,也是承载着家庭最高期待的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家庭的幸福安定,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民生,更是为未来我国持续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而建设能源强国、保障能源安全、端好能源的饭碗离不开人才支撑,需要一代代优秀青年学子选择能源行业,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就业。但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代表的能源行业同时也是艰苦行业,生产一线多在边远山区、荒漠和海上平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存在着毕业生投身能源行业基层一线就业时顾虑较多、意愿不强的现象。能源类高校要坚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就业育人理念,引导毕业生主动选择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赴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行业就业,为新时代我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引擎动力。

(三)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相较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等,以西部地区为代表的基层地区开发和建设更亟需高素质人才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人社部、中组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发展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扶持,促进了基层建设和人才成长的有效融合。扎根基层干事创业,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国家建设提供了广阔平台。能源类高校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基层成长历练,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动作为,更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助力学生快速成长的必然选择。

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就业优先,中国石油大学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需求就业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坚持“国之所需,校之所重,我之所为”的价值追求,积极服务国家能源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立德树人重要环节,人才培养重要方面。学校每年石油石化相关专业近60%的毕业生主动选择服务国家能源行业就业,就业毕业生中超过20%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到石油石化行业、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已经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光荣传统。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中,对118名毕业生奔赴基层的选择表示支持和肯定。2020年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为100%,真正做到了学生满意、行业欢迎、社会认可,很好地履行了服务国家需求的重要使命。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联动机制“保就业”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就业工作统筹布局、有效推进、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学校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顶层设计,与思想教育、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服务等各方面贯通起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就业择业同频共振。

一是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室专题听取就业工作汇报,统揽工作全局,强化顶层设计。校领导带头主动走访用人单位,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交流联络、建立就业合作渠道,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拓展更多岗位资源,创造、争取更优惠的就业政策,并走进双选会现场为毕业生求职“站台”。

二是构建就业育人共同体。广泛整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负责思想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各部门下好“一盘棋”,充分汇聚一线教师、研究生导师、学工队伍、朋辈队伍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充分协调基层用人单位、优秀校友、学生家庭等各方面资源织就“一张网”,构建了群策群力、勠力同心推进就业工作的“就业育人共同体”。各主体既能“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又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面保障。

三是完善就业工作机制。构建以“规划、考核、激励”为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制定《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学校各相关单位、部门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任务分工。实行就业约谈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学院(研究院)绩效考核人才培养模块、将基层就业情况纳入就业工作考核,压实各方责任。完善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联动。科学的顶层设计、上下联动的就业工作格局,有效促进了就业创业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二)坚持铸魂育人,传承石油精神“引就业”

学校坚持思想引领四年不断线,涵养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统筹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让爱国主义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在学生心中,种下服务国家、扎根西部、建功基层的思想“种子”。

一是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注入服务基层吸引力。统筹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文化熏陶,打造具有“家国情”“石油味”的“大思政课”,学校主要领导为新生讲第一堂思政课、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党课、毕业专题公开课等;在大庆油田、新疆历史博物馆等建立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开设野外实习“流动课堂”“实践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在生产实境中亲身体会在基层成长锻炼、磨砺自我的奋斗精神。

二是思想教育中深化价值引领,激发奉献基层内驱力。建立领导讲精神、专家讲理论、典型讲事迹、校友讲成才、学生讲成长的常态化宣讲机制。建设铁人精神教育基地,举办石油企业英模事迹报告会等广泛开展“我为祖国献石油”主题教育;聘请能源领域专家、青年岗位能手、基层工作优秀校友等担任校外兼职辅导员;连续17年举办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企业家现场为获奖学生颁奖;毕业典礼上专项表彰西部基层毕业生等,打造立体化、多维度价值引领活动品牌,将就业观念教育与入学教育以及日常党团活动、毕业教育等紧密结合,激发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内驱力。

三是文化养成中传承石油精神,调动扎根基层源动力。注重将石油文化的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相结合,确定传唱已久、石油精神特色鲜明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为校歌,建立石油地质博物馆、企业育才厅,落成铁人王进喜、沈括塑像等人文景观等,让学生长期在石油文化中得到浸润熏陶,激发学生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三)服务国家需求,提升培养质量“强就业”

人才培养质量是企业招聘的核心要素,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撑,更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改革、企业发展,坚持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了“国内-国际”“行业-企业”“企业-学校”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行业企业需要的“无缝衔接”,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行业适应度,为能源行业发展转型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一是着眼国家能源转型,培养能源前沿领域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学校立足新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要求,拓展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优势特色,加快升级传统优势学科内涵,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指引,正式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聚焦前沿交叉科学问题和国家急需关键技术,建设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高地,打造碳中和领域能源技术创新的示范性平台。

二是深化行业企业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升专业适应度。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签属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加强人才培养、联合科研攻关、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全方位深度合作。成立海南研究院开展深海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克拉玛依校区面向新疆地区人才急需开设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紧缺专业。按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思路,与行业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共建工程师学院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把课题做在生产平台上,让论文写在山川大地上。

三是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基层生产一线提高知识融合度。学校依托石油行业资源和克拉玛依区资源,建设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1个优质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221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和64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年均万余人次在校外开展实践活动。每年暑期,学生奔赴各大油田生产一线,与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下井队、上钻台,现场感知如何将课堂理论知识运动到生产一线实践中,让实践检验所学课堂知识,锻炼现场处置、应变应用能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促就业”

高水平的就业服务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精准对接毕业生需求,持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关键助力。

一是精准开展就业指导。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获评北京高校就业创业金课,根据大一和大三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分阶段教学,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三侧重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增强就业指导时效性和精准性。根据毕业生不同求职需求,举办“军队文职、国家能源类企业、机关行政类、公务员选调生”等不同专题求职指导培训。建立“三原色”等13个就业工作室,聚焦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指导等方向,围绕简历诊断、生涯辅导等精细化开展教育服务活动。

二是精准开拓就业市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分类别分层次的用人单位数据库,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结果做深入分析,形成毕业生校园就业市场分析报告。依托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年会、能源动力行业就指委等平台,为毕业生创造到石油石化行业更多就业机会及更优惠的就业政策。学校联合行业高校、专业招聘机构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年均举办招聘会宣讲会250余场、服务接待用人单位2000余家,就业岗位供需比超过20 :1,近5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渠道求职成功。

三是精准提供就业服务。完善就业咨询制度,推进就业咨询服务智能化升级,校园双选会现场设立“简历指导与就业咨询”窗口,打造网络面试间等举措,精准服务毕业生就业需求。加强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援助,开展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等,“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建立工作台账,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能源类高校就业工作服务国家需求的思考

新发展阶段,能源类高校要从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命题,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坚定就业育人的目标,能源类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坚持服务国家需要、行业需求和区域发展,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人才,为行业变革、能源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为区域发展、基层建设持之以恒注入引擎动力。要强化就业育人的理念,促进就业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将个人职业规划融入国家需求、事业发展服务民族复兴。要提升就业育人的实效,要扭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片面化认识,把握新发展阶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各项课程中融入就业育人的设计与实践,不断创新育人方式,优化育人方法,提升育人实效。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陈峰)

详情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yXiOvgSvdjb-TyfFLer0Q

(编辑 李昕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