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中国石油报:地质作笔 为梦写诗

张翔宇 29岁

201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为辽河油田开发事业部评价部署管理岗主管。

人们常说,盛夏是一个告别的季节,也是踏上人生另一段旅途的开始。

4年专业奖学金、国家一等奖学金、优秀毕业设计、优秀学生干部……2018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张翔宇成为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一名新入职大学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油娃”,从小喜欢地理的他第一次以“地质”为笔,真正品尝到了家乡的“油味”。

那天下午,所长和书记因公外出,领张翔宇过来的副所长就安排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做起了断点核查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寒暄,静悄悄的房间里,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清晰可闻。

“大概忙了有3个多小时,见到所领导已经快7点钟了。”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作为新人,一种被信任的满足感,让张翔宇对未来充满期待。

放眼祖国的辽阔版图,位于渤海湾盆地的小城盘锦显得有些其貌不扬,但是在这里,本部陆上勘探面积不足1万平方公里的辽河油田,却已经实现了36年千万吨以上规模稳产。正如张翔宇所说,虽然地上面积很小,但是地下的石油世界丰富多彩。

地质研究作为一项源头性的工作,需要去揭开地下世界的神秘面纱,搭建起地下世界的“骨骼构架”,寻找到油气资源“躲藏”的空间。数不清的单井图、剖面图、平面图一下子填满了张翔宇的工作和生活,学生时代的稚气也慢慢褪去。

参与稠油老区千12块井位部署项目时,师父总会叮嘱张翔宇,一定要注意平面图和剖面图的一致性,并手把手教他,一点一点地校对。那时,对这件自己攻读硕士时在科研项目中不知道做了多少遍的事情,张翔宇不明白师父为何要做到如此精细。

在油田工作不能纸上谈兵,每口新井动辄百万的建设投资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与生产动态、地面条件充分结合,提供最为可靠的地质认识,为选准最佳井位部署夯实基础。

“从学校的理论学习到工作的应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地质人身上必须扛起的责任和担当。”在每一位师父的言传身教中,张翔宇懂得了更多。

3年来,他累计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个,共计部署井位100余口,而“坚持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成为他的座右铭。其间,他还积极参加辽河油田公司团委举办的青年油水井分析大赛、青年职业生涯展报等活动,努力实现着自己“地质作笔,为梦写诗”的职业规划。

在企业搭建的多样化平台上,张翔宇斩获了科技进步奖、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也与更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相识、相知,共同汇聚成助力油田发展的青春力量。

一步一步的点滴积累,让张翔宇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拐点。2021年,他由研究院调入开发事业部,完成了技术研究人员向技术管理人员的角色转变。不同的岗位让他有了不同的工作感受。

无论是一个项目,抑或是一口油井,张翔宇需要参与到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投资预算、现场实施、降本增效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当中,且必须和机关部室、科研单位、采油单位频繁沟通。对于搞科研出身的张翔宇来说,为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和质量,从他那儿“出去的每一个字都必须精雕细刻!”

去年年底,张翔宇被评为开发系统先进个人,但他的心中仍时常感到焦虑:“遇到知识盲区时,总会有一双无形的手,使劲推着我往前走,去提升自己的本领和水平。”

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加班成为了张翔宇的日常,一起来到辽河的朋友调侃他:“你可比过去‘老’多了。”但张翔宇深知,成为更好的自己,未来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1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境内,距离盘锦市辽河总部有着500多公里,肩负着油田2021年一半以上探明储量任务。设备、物料、人员运输距离远,施工组织协调难度大,但按照时间节点,必须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评价井的钻井、压裂、投产等工作。

张翔宇全程参与了这一打造辽河“低渗透油藏增储建产样板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虽然是首次参与油藏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但“项目化管理,一体化攻关,市场化运作,大平台施工”的工作思路和宏大现场深深激发了他的热情和斗志。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张翔宇说,他期盼着有更多机会,能前往像河21块那样的重点项目,驻扎2个月、3个月……去历练、去学习……

详情见链接:http://app.zgsyb.com.cn/paper/c/202203/25/c180844.html

(编辑 李昕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