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解放军报: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风采掠影

北京冬奥会期间,广大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内外,成为冰雪盛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服务冬奥、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的同时,也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冰雪故事。下面选取的几位志愿者,就是其中的代表。让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感受冬奥志愿者的心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胡聿昕——防护服下涌动的暖流

“北京冬奥会是面向世界的舞台。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生,我渴望向世界展现出中国青年朝气蓬勃的形象,也期待通过中医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从胡聿昕自信的表情和话语中,读得出他对这次志愿服务机会的珍惜。2021年7月1日,胡聿昕代表学校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名高校学生对党说出心里话”活动,受邀出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典。这次经历,一直激励着他将服务冬奥当成自己的一次重要使命。

作为一名医疗服务领域的专业志愿者,胡聿昕在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担任医疗助理,承担急诊室的导诊、翻译和接听咨询电话等工作。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共配置了10名志愿者,都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除急诊外,冬奥村综合诊所实行预约制。所以,医疗助理要做的是预约电话的接听,然后是翻译和导诊工作。和医院里日常导诊不同的是,我们除了要为患者答疑,还要按规定流程进行合理引导,减少患者之间的交叉接触——从进门到进医生诊室再到出诊所,医疗助理必须全程掌握患者的进出路线。”胡聿昕介绍。正因如此,医疗助理的选拔要求非常高,他们不仅要先经过学校的初选,还必须通过北京冬奥组委的专业考核。扎实的中西医业务功底、过硬的英语口语以及参加过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经验,缺一不可。入围后,他们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

作为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10名医疗助理的负责人,胡聿昕不仅要为运动员们提供优质服务,还要将这支队伍安全带回学校。被问及作为医疗助理面对疫情是否有担心和压力时,胡聿昕回答:“北京中医药大学曾派出队伍赴武汉、天津、西安等抗疫一线,我和我的队员们也经历过密接防疫考验,都圆满完成了任务。我们也一样能胜任在冬奥村的工作。”

工作过程中,身着全套防护装备,胡聿昕会感到胸闷,但每每看到就诊后的运动员对他竖起大拇指,他总感觉心里涌动着股股暖流。疫情终将远去,但如期顺利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必将成为奥运史上的“非同寻常”。想到此,胡聿昕对服务冬奥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中国石油大学学生李茂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1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学生李茂粟在延庆冬奥村上岗。他是财务领域收费卡业务志愿者的负责人,和8名校友一起为各代表团提供物资服务。

李茂粟曾参与世园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经验丰富,被选为所在团队负责人。一上岗,李茂粟便和队友们奔走于各代表团房间,核点客房的物资是否按需到位。由于物资量大,涉及的国家、运动员和教练员多,他们需要及时查缺补漏。每个代表团的物资全部放置无误后,志愿者还要协助业务主管让代表团负责人确认签收单。

1月23日,伴随延庆冬奥村开村,志愿者需要协调和处理的工作多起来。开村第3天,李茂粟就遇到一次挑战。志愿者刚上岗时,都是由主管带领他们和各代表团进行物资确认。那天,李茂粟主动申请独立完成荷兰代表团的物资确认单签收工作。见到荷兰代表团工作人员时,李茂粟向荷兰朋友致以礼貌的问候,然后运用专业术语,细致地描述每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时间节点、地点、数量等。经过大约5分钟的交流,李茂粟顺利引导荷兰代表团完成了物资确认单的签收工作。“独立完成任务,让我信心倍增!”

这次经历,也让李茂粟认识到自己英语口语的不足。边学边用,在“一卡通”的岗位历练中,李茂粟的英语专业词汇也达到了“一口清”。

做冬奥后勤保障工作,要细致、耐心、专业。在冬奥村驻村服务以来,李茂粟深有感触:“其实,后勤保障是非常能体现中国‘东道主’风范的一个侧面,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更需要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每个细节上都把握好。这样才能不辱使命。”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焦冬——为留好冬奥遗产尽一份力

在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项目中,对于志愿服务遗产转化项目,很多人了解并不多。来自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焦冬就是这个项目中的一员。北京冬奥会势必会留下无数难忘记忆和宝贵财富,而这其中就有自己通过分类、整理保存下来的内容。一想到这些,焦冬就觉得自己的幕后工作非常神圣。

北京冬奥会期间,焦冬作为冬奥遗产业务领域的志愿者,在奥林匹克大家庭酒店担任遗产档案助理,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公文接收、登记、流转,档案分类、整理、编目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严谨细心,要做到收管有规范、使用有制度、办事有纪律,保证及时快速、高准确度和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焦冬说,一开始她对于“冬奥遗产”这个名词概念也只是一知半解。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她现在已经完全能够理解和阐述“冬奥遗产”的含义。遗产转化项目着眼于促进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发展,积累并转化冬奥人文知识遗产和人才遗产。北京冬奥会在筹办之初就非常注重顶层设计,在各项筹办工作规划阶段主动融入遗产理念,明确可以形成冬奥遗产的项目,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总结阶段性成果,以做好积累工作。

上岗之前,焦冬还参与了档案专业培训,准确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北京冬奥组委档案工作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熟知档案工作流程。

焦冬说,通过培训,她了解到北京冬奥会档案是筹办工作的珍贵记录,也是冬奥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使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受益,树立奥林匹克运动和区域共赢发展的新典范。因此这项幕后工作与赛场服务同样重要,能在这个领域为冬奥会作出贡献,焦冬感到很自豪:“作为遗产业务领域的志愿者,我认为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大家齐心协力,都在为北京冬奥会留下宝贵的遗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王迦雪——这是一次美妙的自我告白

王迦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是负责语言服务的城市志愿者。

王迦雪工作的地点为延庆某国际酒店,工作内容包括帮助大堂安检出入、监督外方核酸检测等翻译交流工作。该酒店入住的人员来自30多个国家,王迦雪与3名队友分早晚班轮流工作。休息时,王迦雪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熟练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的日常问候语与敬语。

开幕式前,一名外国教练拿着票着急过来安检前往,忘记了扫描注册卡。安检之后,他麻烦王迦雪帮他回去扫一遍后。王迦雪用英语脱口而出:“乐意效劳,欢迎来到中国。”听着这个身着防护服的小姑娘流利的英语和热情的口吻,这名教练满意的笑容从口罩里传到了眉宇间。还有一次,王迦雪被请去帮一名牙买加官员通过手机传照片。这位官员的手机语言是西班牙语。王迦雪有西班牙语基础,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照片传送过后,王迦雪从这位官员眼神中感受到了真诚的谢意。

在学校,王迦雪主修英语。从高中到大学,王迦雪一直坚持一个习惯。一个人时,根据身处的场景,她总能自创一个英语语言环境,自己跟自己不停地说英语。“我的这个习惯,有很多人不理解。这次志愿者服务,能跟来自这么多国家的人用英语流利对话,我觉得书本知识变‘活’了。坚持几年的‘自言自语’,通过冬奥会志愿服务得到了验证与展示。所以,这次志愿者服务对我来说,是一次美妙的自我告白!”王迦雪说。

在周到服务的同时,王迦雪也收获了很多关爱。她说的外国语言,哪里不够准确时,都会得到外国友人们热情的指导。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对王迦雪同样的关爱。一位跟王迦雪熟络起来的德国友人,拍拍她的肩膀鼓励她,有语言梦想就要一直坚持下去。“我觉得,不论于北京,还是我个人,这次冬奥,都是一次美妙的经历!”王迦雪骄傲地说。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张雨晴——更加深刻理解志愿精神

张雨晴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是住宿业务领域的志愿者,为冬奥组委总部相关方面提供服务。同时,她还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了冬奥城市志愿者标志的设计工作。

经过层层选拔,张雨晴成为冬奥赛会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作为住宿业务领域的志愿者,让服务对象知道你在向他们微笑,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工作时要佩戴口罩,志愿者的面部表情不大能展现出来,但是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可以承担起与人交流的“桥梁”。“用一种积极向上和友善的状态去面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而且,我本来就是个爱笑的女孩。”张雨晴笑着说,“通过眼神交流和真诚的笑容,可以让接受服务的人相信,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张雨晴除了完成在赛会志愿者方面的专业培训之外,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导师的带领下,作为后期核心团队成员参与设计了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标志。城市志愿者标志名为“同心筑梦”,关键图案来自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标志中的“心手标”元素,包含和平鸽、手掌、爱心、火焰、雪花等多重意象,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层次和象征意蕴。友谊之鸽、帮助之手、热情之心,面向光明之路蓄势待发,象征志愿者心中有梦、眼里有光、面向未来、志在远方的蓬勃状态。

“作为志愿者,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城市志愿者标志的设计中,我很有成就感,对志愿精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张雨晴说。

详情见链接:

解放军报: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22-02/20/content_309757.htm

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2-02/20/1302812471.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网:http://www.mod.gov.cn/education/2022-02/20/content_4905369.ht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