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光明日报等:88岁院士大学时代的课堂笔记长啥样?

这是一本与中国石油大学同龄的课堂笔记,富有年代感的封面上书写着中国石油大学建校的初心,凝聚着一代中国石油大学学子的志业。

063832d7d0cc4c3d88175c0ea1b95c5e.png

这本笔记的主人是中国石油大学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

4efd54fd05e74a6d8f1ae82f4083e54b.png

12ee6402b1204a1a889e36196f89f325.png

汪燮卿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6年于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专业毕业,1961年于民主德国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

他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内专利授权258件、国外专利授权56件;培养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60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峥嵘山麓育菁华,立志科研铸大家,沥胆披肝强国梦,神州绽放石油花。”这是汪燮卿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

1956年,汪燮卿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走出校门,多年来,他不忘初心、矢志报国,勇攀科研高峰,为祖国的石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他将这本珍藏多年的大学时代在北京石油学院《化工原理》课上的课堂笔记捐赠给学校。

80141f42cb9a48e6a550149eac6ff2b6.png

fe2e098ea33f4ed38e7a55f04d7e43e8.png

一页页泛黄笔记,凝聚心血;一个个科学符号,承载信念;一行行工整字迹,彰显精神。

“我至今保留着这本笔记本”

1953年9月到1956年8月,汪燮卿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北京石油学院度过的,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学习经历。

那时候,北京石油学院刚刚筹建,只有几排简陋的平房作为教室,就连开学典礼也是在半是荒野、半是工地的校园里举行的。即使条件艰苦,也丝毫没有影响师生们的学习热情。“那时上课没有正规的教科书,就靠自己在课堂上记笔记,我至今还保留着《化工原理》课堂的笔记本。”汪院士回忆道。

7597ed79aeef4818ab1ebc8409c827e6.png

60e02719a96b4e5a94f869aa942a32b4.png

88岁高龄的汪院士,还清晰地记得67年前谢舜照老师在《化工原理》课堂上是如何讲解“辐射、对流、传导”这些概念的。谢舜照老师是江浙一带的南方人,他说南方冬天没有暖气,老人和小孩都要到外面晒太阳,哪有合适的位置?答案是:稻草堆、向阳、背风!向阳就是直接利用热的辐射,背风就是避免空气的对流把热量带走,稻草堆就是利用稻草传热系数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汪院士说:“谢老师讲课讲得非常好,深人浅出,联系实际,使知识容易理解记忆,他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方法对我的影响很深。”

汪燮卿深知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自己为人师的时候,更注意科学引导、行为世范。他的学生说:“汪院士常教导我们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人的一生不仅要想做事,而且要能做成事”

“同志们,请开炮吧!”党员发展大会上,20岁的汪燮卿以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入党时的话语自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凭借诚恳的态度、一贯优秀的表现赢得了同志们的肯定。1953年,还是学生身份的汪燮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汪燮卿说:“人的一生不仅要想做事,而且要能做成事。”

汪院士表示,自己少年时曾亲眼目睹过日本人的烧杀抢掠,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令他永世难忘。因为亲身经历过烽火硝烟的年代,深知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如今的青年学子虽未曾经历过战争,但是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把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国家需要的就是我想做的”

“做科研不要做灯泡,看起来闪闪发光、光芒四射,却永远照亮不了现象背后的本质。要做激光,集中力量把物体打穿,彻底把问题解决。”汪燮卿院士认为做科研就需要这样的“激光精神”。

博士毕业后,汪燮卿被分配到了石油科学研究院,长期从事炼油和石油化工科技开发工作。工作中,他发扬“激光精神”,舍得下苦功夫,不惧下笨功夫,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主持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功符合DCC(以重质石油为原料生产气体烯烃的催化裂解技术)等工艺要求的系列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这些成就为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虽已耄耋之年,他仍然心系家国。目前他最关注的就是碳中和问题,他说,“咱们现在是力争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国家需要的就是我想做的”。

中国石油大学将汪院士捐赠的笔记本收入图书馆作为特色馆藏,充分发挥它传授知识、反映历史、传承精神的作用,使其成为开展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希望广大学子能够从老先生的笔记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和智慧,追寻前辈的足迹,勇往直前、接续奋斗,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详情见链接:

光明日报:https://mp.weixin.qq.com/s/Ozjn2ivaNrMlnaIdnzGvFw

新华每日电讯:https://mp.weixin.qq.com/s/y3BTC-rl57jX0CpbHOG3nA

人民日报:https://mp.weixin.qq.com/s/yGsyQT7YNuOTq9dF08c0sw

中华全国学联:https://mp.weixin.qq.com/s/cjdmBRjTJSBjozG6W73iTw

中国教育报:https://mp.weixin.qq.com/s/iroxUfxDOGgtgTHPP2P1Dw

共青团中央:https://mp.weixin.qq.com/s/SB9VTLS4WPt76kCjbCqYEA

学校共青团:https://mp.weixin.qq.com/s/OoBFHf_ImyArZWu1t_jmPA


编辑 刘晓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