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宣讲家网:张明明:从百年党史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既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更是指导我们工作的行动纲领。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相结合”重要论述实际上有着两个方面的层次和逻辑:从时间逻辑上看,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当下相结合、同中国的历史相结合;从内容上看,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百年党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既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基本原理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其实践经验和文化传统而言又是中国的。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也证实了这个“行”,这一历程正是“两个相结合”的过程。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个“结合”强调的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什么要有这一个“结合”?

一方面,是由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征决定的,即实践性。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以及作用,创立了科学实践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明确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进一步把实践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并对社会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作出了系统性阐释。邓小平同志坚定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谈到,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理论之处在于,自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须解决中国的问题,也就是通过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其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客观需要上看,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切将无从谈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把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在这四个历史阶段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不是简单地套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四个伟大成就”都是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寻求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取得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掷地有声地说道:“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革命就是走自己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的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同志特别反对只会背诵马列著作的词句,不懂得如何联系中国实际;特别反对“言必称希腊”,不知道说咱们中国人听得懂的中国话;特别反对只会津津乐道俄国革命的道路,却对中国革命的道路一窍不通。所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中国国情、科学认识中国的革命形势,走出了一条正确的中国革命的道路,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也是走自己的路,实行和平赎买,分清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强调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同样走自己的路,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再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

四个历史阶段,我们都在走自己的路,既没有套用任何模板,也不是任何再版,更不是任何翻版。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就不会取得“四个伟大成就”。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什么要有这第二个“结合”?

一方面,只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只有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中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才具有时代性。中国要革命、要变革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取代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马克思主义要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被早期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及以农民为主的中国人民所接受,就必须深刻地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曾号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学习研究当前运动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愚公移山”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精神,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改造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表达了备战备荒和为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结合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民族性格以及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在今天强调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充分挖掘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文化自信不但来自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且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我们今天要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了一条非常清晰的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这样一个结合中、在新的形态下不断延续、不断发展。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讲道:“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见,毛泽东同志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而感到骄傲的。那么,文化传统究竟是由古代人决定的还是由当代人决定的?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传统在时间上是由古代人决定的,但在逻辑上又是由当代人决定的。这实际上说明了,文化传统不是死的,不是不动的,而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也就是说,既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传统,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一定可以做到。

我们要看到,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东方人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不是水火不容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生根、发芽,并且最终中国化,不是一个偶然。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内涵非常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比如古人就有“一物两体”的辩证思维、“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中西文明、中西文化,从神话时期就开始分道扬镳。相较于普罗米修斯、诺亚方舟的故事,我们中国的大禹治水、钻木取火,强调的就是实践理性、奋斗精神。所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土壤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以及历史典故、成语谚语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引用《论语》达18次之多,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提到老子、孔子、孟子,如“以百姓心为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态下的延续和发展。

三、“两个相结合”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相结合”,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一时间点,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因此,明确提出“两个相结合”,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的。

我们可以说,百年党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方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41年,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详细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被进一步拓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不断丰富、层次更加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此可见,“两个相结合”的提出是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国际形势下,党站在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以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从实践上升到了规律性认识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于时代要求,增强“四个自信”,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详情见链接:http://www.71.cn/2021/1021/1146638.shtml

http://www.71.cn/2021/1021/1146628.shtml

http://www.71.cn/2021/1022/1146781.shtml

(编辑 李昕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