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中国青年报:他们进入“赛时”状态

冬奥会开幕后,另一场“比赛”也开始了。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1.4万名来自66所首都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赛会志愿者服务于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赛事场馆、冬奥村及相关非赛事场馆、设施。这些志愿者中,还有不少是“00后”志愿者。

  搭乘上这一辆赶赴“冰雪之约”的班车,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并不容易。而当比赛拉开帷幕,他们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入围冬奥志愿者有多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00后”学生王冰对此深有体会——花了近10个月才走完这条选拔之路。这个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秀学生”,在成为冬奥志愿者的路上被“按”了三次中止键。

  第一次,冬奥翻译志愿者招募,王冰在面试环节落选。

  第二次,“我觉得肯定没问题了,但还是落选了”。

  第三次,老师发来落选的通知消息,附上“考虑你成为替补志愿者,你有意愿吗,虽然可能不会成为最终的志愿者……”24分钟后,王冰回复5个字“老师我愿意”。

  第四次,在山里进行地质考察时,王冰接到“转正”的视频面试通知。面试官连问了3个问题:“过年不回家能不能接受?疫情怕不怕?艰苦的岗位愿不愿意去?”

  王冰回答得很快。她愿意克服一切困难。

  202110月底,她入选延庆冬奥村交通服务助理领域的志愿者。

  但选拔还只是挑战的开始,真正的忙碌还没有来临。和王冰同在延庆赛区的志愿者李少谱的岗位叫“扫冰员”。赛时,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举行雪车、雪橇和钢架雪车三个项目的比赛。李少谱所在岗位要负责的,是在全程1975米的赛道上服务前50-70米,清扫雪车和雪橇摩擦冰面产生的碎冰,保证下一组运动员能在平滑的冰面上出发。

  仅去年年底21天的测试赛期间,他就参与了184小时的志愿服务。每天,他都要穿着冰爪,在赛道出发区至少扫近200趟冰,这相当于在400米的标准赛道上负重行走超25圈。

  大年初一,李少谱等到了久违的休整时间。当全国各地都在庆祝新春佳节时,这个男孩以“饱睡一觉”的方式庆祝虎年第一天。李少谱得“抢”时间恢复体能,松弛肌肉,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赛时的正式“扫冰”。

  来自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他擅长的是长跑,而非冰雪运动。但对于扫冰这件“专业的活儿”,李少谱总能滔滔不绝。

  从“略有了解”到“越学越深”,李少谱没少做功课。除北京冬奥组委信息与知识管理平台上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外,他还从网上看了相关的赛事和新闻,到国际雪车联合会官网查资料,甚至向学校冰雪专业的同学请教。

  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那一两分钟的扫冰时间。他要在每轮比赛的间隙,快速上场,扫冰,撤场。

  在不少人看来,他的工作和扫地没什么区别,但是这一两分钟的扫冰时间,将对下一组运动员的出发成绩产生影响。“仔细看我扫,一前一左”,李少谱展示他的扫冰画面时说道,扫冰的第一步是穿冰爪走一走,第二步是迈大步扫,“新人生怕滑下去,还用碎步扫,但是运动员要比赛,没时间等”。

  经过测试赛的磨练,如今,他已经当上了8人扫冰小组的组长。

  “我差点儿就叫‘申奥’了”。李少谱的冬奥缘,还得从2001713日北京第一次成功申办奥运会说起。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市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不久,李少谱出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李少谱的父亲服务于北京奥运会训练场馆。“我们爷儿俩一个服务夏奥,一个服务冬奥,这就是传承。”他想了想,等未来结婚生子,他得亲口告诉他的孩子,“爷爷和父亲都曾是为奥运作贡献的人”。

  在“双奥之城”北京,志愿者精神是奥林匹克带来的一项特殊遗产。“志愿情结”是这些年轻人前进的动力之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海强也是延庆赛区的志愿者之一。他对奥运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父亲。

  高海强的父亲是上一代“北漂”,刚从张家口老家来北京工作时,正赶上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我爸对奥运有一种执着”,透过父亲的念叨,高海强总能想象北京刚刚申奥成功时父亲的激动,“他骑着自行车从西城区展览馆路一路‘飙’到长安街庆祝”。

  受父亲感染,高海强一直等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招募令的发布。“我在饭桌上跟我爸说要做冬奥志愿者的时候,他一直说‘太好了,太好了’,特别激动”。高海强的父亲从家里翻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纪念品,那是个水晶小方雕,透过水晶能看到“鸟巢”和5个福娃,“搬家后很多东西都找不到了,但那个小方雕到现在还放在我们家最显眼的位置”。

  高海强已经参加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和建党一百周年文艺汇演,他还想抓住服务冬奥的机会,用他的话说,是一颗红心,再次出力,用自己的力量为“双奥之城”助力。

  自从高海强上岗后,全家人都进入了“冬奥节奏”。他忙着志愿服务,父母在家倒数开幕式的日子,甚至连奶奶也向他“汇报”:张家口老家的村里都在招募冬奥工作人员。

  上岗时间的高海强力争做热情的志愿者,下班后,他完全切换成“观赛者”模式,为朋友圈里的好友更新每日赛程,发布“后方记者小高报道”。他说,“这是我目前工作时间外最大的娱乐”。

  这些年轻人必须要学会适应一段特殊的“冬奥时间”。眼下,他们正在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过一个远离家人的春节。

  往年的春节,李少谱总会和父母准备年夜饭,干家务,母亲必做清蒸鲈鱼。今年春节前,李少谱看到母亲更新了朋友圈,说想儿子了。“过年我最期待的就是和父母做家务,和母亲一起准备年夜饭,今年就只能累她一个人了。”

  但他不喜欢谈太多的“想念”,他记得父亲曾经说过,“国在前,家在后”。这一回,他更期待冬奥赛场上奉献自我。

  而王冰想到的是,出征前她给家人写的家书。那是随着学校给冬奥会志愿者的家长们寄去的新春贺信和新年礼物一起寄出的。为这封家书,她在书桌前想了很久,迟迟动不了笔,“那时候有点觉得,我想家了”。她想吃母亲包的猪肉大葱馅儿饺子,想起每年大年初一给长辈们说吉祥话、要红包的热闹。

  王冰上一次提笔写家书,还是高中成人礼的时候。那会儿,她的语言中尽是“豪言壮语”,写到“长大”,就是要有担当、有出息。

  这一次,她的豪言壮志少了,关心父母的话多了,“现在我更长大了”。

  进冬奥村前夜,父母收到王冰的家书。一向话多的母亲发了条朋友圈,写道“打开信封眼泪不受控制留了下来,泪水里面有骄傲、有自豪、更多的是想念……家里有老爸老妈呢,我在家乡为冬奥加油,闺女加油!”

  “老爸说我是他的骄傲,(之前)没听他当着我面说过”,之前鲜少主动表达情感的父亲给了王冰最大的鼓励。

  王冰说,那是她最害羞的一次视频通话。王冰小时候,父亲总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不多,“(父亲)一直藏在心里的话突然说出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129日,王冰在冬奥村志愿者之家庆祝了自己的21岁生日。当天,她特地把微信头像换成了同学手绘的志愿者头像,“感谢那个一次次失败却又一次次坚持的自己”。

  对于冬奥会,这些年轻人都已作好了准备。不同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届冬奥志愿者无法直接展示微笑。——因为防疫要求,他们必须全程佩戴口罩。不过高海强并不担心这个问题,他计划用肢体语言和中国话展现志愿者内心的“微笑”。

  除夕当天,两位外国涉奥人员接受高海强的帮忙后,竖起大拇指,一直对他说“baobao!”高海强懵了一下,“这是说要保持社交距离不能抱吗?”想了一会儿,外国涉奥人员用英文说“excellent”的时候,他才反应过来,外国友人在夸自己做得棒。

  按照排班表,高海强的春节无休,大年初一他仍然需要在早上六点上岗服务。他原本想好了,在新年的第一天,要教会外国友人用中文说“过年好”,“目前教‘过年好’的目标已经实现了”,高海强笑道。


详情见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22-02/08/nw.D110000zgqnb_20220208_1-06.htm




(编辑 丁远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