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菁菁校园
夏季须严防痢疾
发布时间:2004-05-14 | | 浏览量:455
细菌性痢疾(菌痢)是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也是夏季常见传染病之一。病原菌是痢疾杆菌,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水、生活用品经口感染而发病。人群普遍易感,病菌侵入人体后主要在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肠粘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而发生腹痛、腹泻及脓血便,大量的细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造成污染。病人在患病前一周内有饮食不洁或患者接触史,潜伏期为2~4天,短者数小时,长者达1周,由于机体状况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菌痢、中毒性菌痢及慢性菌痢。急性菌痢起病急骤,突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继而腹痛、腹泻,病初可为稀糊便或稀水便,以后变为粘液便,粘液脓便或脓血便,每次量少,不带粪质,一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大便时有明显的下坠感,里急后重。部分病例可伴有恶心、呕吐,或有脱水及酸中毒。
在治疗上,可采用黄连素、复方新诺明、痢特灵、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疗程为5~7天。患病期间病人应卧床休息,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高热脱水者口服补液盐(ORS液),吐泻严重者可静脉输液。对病人要进行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从事饮食业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急性菌痢经治疗,预后良好,少数可转为慢性。
在预防措施上: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及水源保护;消灭苍蝇,食品和食具上应盖上纱罩,防止苍蝇污染;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直至症状消失一周;接触病人后要洗手。
校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