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领导参考》报道我校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
发布时间:2007-01-04 | | 浏览量:
近日,《高教领导参考》2006年第24期刊发了校党委宣传部提供的文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对我校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做了全面介绍。本刊编辑还撰写了题为“找准高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的《编辑人语》,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做法。全文如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根据石油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积极探索多规格、多元化“国际石油合作型” 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把学校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一、学校主导的国际石油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内、国外的合作开发油气资源项目为平台,在深入调研合作开发项目需要的人才数量、规格基础上,学校同企业联合制定面向国际石油工程管理的外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采用校内外导师组的培养方式,为中国企业培养项目经理和技术骨干等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学校联合企业在应届研究生中通过严格面试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单独组班,有一定工作经验、英语较好的研究生将优先考虑。目前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有关涉外用人单位20余家建立了培养就业沟通与用人渠道。学生在读期间所修课程学分累计达60分以上,几乎是普通研究生的两倍。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强化英语课程与应用能力的训练,扩充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性环节。英语六级通过率100%,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需要,有学生在读期间就能担当相关专业学术会议的英语口译。另一方面增设了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必修模块,要求基本知识传授与实际运用能力并重,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构建了跨学科或基于一级学科平台的综合性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全部由博士生导师和教授讲授,硕士论文也依托在国内外的石油项目上。这样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不同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自2001年以来,面向校内18个硕士点,遴选具有实践经验的统招新生进行培养,已经累计招收181名国际石油工程管理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多数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壳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海外石油项目的相关工作。2006年,学校联合中石油海外研究中心、中石化海外研究中心各招收40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单独组班培养。
二、学校、中外企业、外国政府“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的合作开发油气资源项目为平台,学校、中外企业、外国政府或学校三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外方学员以留学生的身份到学校学习四年(本科)或三年(研究生),三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中外企业、外国高校培养中高级雇员、石油技术骨干等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生选择以企业、政府为主;培养方案制定以学校、企业为主,政府为辅;学生管理以学校为主,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就业以企业、政府为主,学校推荐为辅。实行学生班长、班主任、企业委派协调员三级管理办法。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通过增设《科技汉语》等课程、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选用外文参考资料、针对所派国油田情况设计研究课题等途径,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培养质量。自2000年以来,与国有石油集团公司、苏丹能矿部、苏丹教育部、苏丹科技大学、喀土穆大学等中外石油企业、外国政府或大学携手,成功实施了9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累计招收留学生261人,目前已经毕业74人。毕业生全部在国外大学石油工程类专业任教、国外石油公司任职或在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三、学校、中外企业“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的合作开发油气资源项目为平台,学校与中外企业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外方学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政府官员,以短期进修生身份到学校学习,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中外企业、外国政府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科技骨干及外国政府官员等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中外企业、外国政府各负其责,实行“企业组织生源、双方沟通协调、内部分工合作、教学组织严密、及时交流反馈”的运行机制。坚持课程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强化新理论新技术的传授,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参观提高外国短期培训生对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认识。自1998年以来,与苏丹、哈萨克斯坦国、伊拉克、也门和尼日尔等国家政府或石油公司合作,开设石油科技与管理短期培训班17期,累计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