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报道我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发布时间:2010-04-29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浏览量:
近日,《教育部简报》编发了我校报送的有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简报,全文如下(亦可点击下载附件浏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以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己任,积极探索创新学校与国家、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采取“订单式”、“国际石油合作型”、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应用专门人才,较好地满足了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
——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满足石油石化企业对特殊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2004年以来,在地质工程等8个专业,先后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庆油田、中原油田等20余家企业签订协议开办“订单班”。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的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合修订培养方案,通过增加必要的课程,强化工程实践环节,为企业“量身定制”工程技术人才。企业参与从学生选拔、培养、考核到就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同时,企业为“订单班”学生提供5000–6000元/年的生活补贴,提供实习、实践教学场所及现场专家指导,有的企业还组织学生到国外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目前已培养“订单班”学生536名,约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0%。在本科生“订单式”人才培养基础上,学校又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签订协议,“订单”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55人签约。
——积极探索“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积极与国内大型石油企业、国外石油高校、资源国石油公司等进行联系和沟通,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一种以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为平台的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2001年以来,学校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案例教学等形式,培养了181名国际石油工程技术与管理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多数已成为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勘探开发中的骨干力量。面向中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所在资源国,开展石油科技与管理短期培训班45期,参训学员在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外国石油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2006年开始,学校与中国石化合作向俄罗斯派遣104名留学生,其中100名已完成学业并进入到中国石化从事海外项目研究或相关工作。2007-2009年,学校与中国石油合作分批向俄罗斯派遣留学生48人。2009 年,为加强培养石油石化工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开设了全英文研究生国际班。首期开设适应油气勘探、开发、炼制产业需求的地质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全英文班。
——积极探索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新模式。2000年开始,学校在承担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人才培养基础条件良好的40余家石油石化企业组建研究生工作站,探索建立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长效机制。现已有400多名研究生通过工作站完成学业。学校选拔全日制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每年单列进站研究生招生指标,申请进站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进站研究生经考核合格可获得300–600元/月的特别助学金。研究生在校内学习完成一年的课程后,在第二学年的7–9 月份进入工作站。进站研究生承担企业的科研工作,并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是对在站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各自优势。学校聘请建站企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在实践环节、论文研究等方面进行指导。二是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选题内容,其中很多研究课题都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将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三是为进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站企业不仅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且还提供大量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如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为进站研究生专门安排了公寓住宿,配备办公用品,每月发放800元生活补贴,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四是规范管理。学校专门制定了企业工作站硕士生管理办法、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工作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并成立了企业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工作站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