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点

凝心聚“力”,专思协同,转变成“材”

材料力学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石油工程专业基础课。课程以学懂材力、会用材力为建设目标,以专业和思政“一体两线”的协同融合为课程目标。基于“重”专业知识“轻”人文培养、“重”短期见效“轻”过程锤炼和“重”个人追求“轻”行业担当的教学痛点,通过挖掘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元素、塑造科学精神与伦理价值、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创建课程思政数字资源等方式,进行凝心聚“力”和专思协同的教学创新。创新实践使得三类典型学生转变成“材”,增强了学生力学文化素养、工程职业责任、行业价值认同,达到既有报国情怀又有创新本领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痛点及解决思路

痛点一:面对时代育人新需求,“重”专业知识“轻”人文培养,导致对科学精神与工程伦理认识不足。痛点二:面对经济社会新发展,“重”短期见效“轻”过程锤炼,导致工匠精神与团结协作有所弱化。痛点三:面向行业形势新挑战,“重”个人追求“轻”行业担当,导致油气报国志向与科技创新能力缺失。针对以上三个教学痛点,团队努力挖掘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元素,提出“三个增强”的解决思路,即:增强人文培养,塑造学生科学精神与工程伦理;增强过程锤炼,建立涵盖课程供给、教学教法和学生学法等方面的“专业+思政”并行新模式;增强行业担当,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方法

1)挖掘材料力学的课程思政元素;(2)塑造科学精神与工程伦理价值;(3)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4)创建课程+思政的数字资源;(5)课内案例与课外交流两法运用,专业与思想并行推进;(6)拓展课外思政,师生协同实践,推进现场交流共同提升;(7)构建课程思政全过程评价与反馈机制。

课程思政创新实践案例

事例1:2014级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小赵,调剂进专业后热情不高,经过课程学习逐步迈进专业之门,目前已是中石油集团一名智能油气领域青年专家。事例2:2015级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小杨,从大庆而来,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增强人文情怀,目前已是中海油集团一名钻井技术青年专家。事例3:2016级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小徐,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在“深海一号”生产平台上实践科研项目, 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成效

主讲教师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获全国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主讲教师指导5人次获得校级大学生科创训练项目一等奖。学生中1人次获得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最高奖——卓越杯和先进个人。主讲教师作为班主任并授课的19-1班获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主讲教师授课学生中1人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次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次获得孙越崎青年学生奖、3人次获得北京市本科优秀毕业生,6人次获得本科国家奖学金等。以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办的《北京教工》杂志报道为依托,面向全校讲授“强国有我,能源报国”专题系列网课,推广精神伦理新元素和课程思政新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