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石大克拉玛依校区援建教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5-09 | 来源:克拉玛依校区 | 作者:袁玫 | 浏览量:
编者按:
2015年10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怀揣家国情怀,肩负时代使命,石大在克拉玛依红山湖畔踏上了又一次创业征程。三年多来,校区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多人,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教育部党组一直高度重视、关心校区的建设发展。面对校区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未来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教育部积极统筹推进一批部属高校对校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2018年3月16日,教育部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组织14所部属高校召开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专业建设协调会,探讨共同推进校区办学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出席会议,对石大勇挑重担、勇于担当的新作为给予高度评价,要求各参与援建的高校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这一光荣任务的重大意义,和克拉玛依校区一起统筹谋划,系统规划,谱写新时代教育新篇章。2018年5月4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组织14所部属高校召开全面推进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协调会,签署《教育部直属高校团队对口援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框架协议书》。由此,一幅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的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援建的“使者”,来自十余所全国重点高校的30多位优秀教师,离开熟悉的校园,离开繁华的都市,奔赴天山脚下的克拉玛依。他们带着对西部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融入校区,立足讲台,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优异的教学成绩、高尚的师德师风深深感动了校区的师生。2019年4月11日,中国石油大学校报整版刊发讲述援建教师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天山脚下 “疆”爱传递》,学校和校区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也同步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4月23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官网刊发了专题报道《这群天山上的来客,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教育援疆画卷》。
援建教师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校区师生们的故事,也在继续;校区建设发展的故事,正在继续……
天山脚下 “疆”爱传递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
2017年9月9日,一架载着四名援疆干部的飞机降落在克拉玛依机场,由此,一幅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援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画卷徐徐展开。一年多来,先后有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河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16所高校的30多名教师来到克拉玛依校区,与石大一同谱写出新时代的援疆画卷。
天山上的来客
对口援建教师大多是来自东部、中部地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承担着校区经济类、电气工程自动化以及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
“来到新疆,让我感受到祖国疆域的辽阔,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人们很热情,仿佛有一种力量让人不自觉就变得纯粹、变得高尚。”初到校区的中国政法大学刘丹老师满怀着激情与憧憬承担起了《经济法学》这一课程。但没多久她就遭受到一次“挫折”。由于校区学生基础薄弱,沿用先前的教学方法出现了“水土不服”,课堂上常常一个问题抛出去收获到的只是一片安静。面对这种情况,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语境,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新设计课件,将原先一些较为深奥的知识点通过浅显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师生互动、分组讨论等形式调动课堂气氛,慢慢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
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计划的还有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屈满学老师。屈老师承担了《货币银行学》这一课程,课堂上,他常常结合金融市场的最新案例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他还时常给学生们分享英语学习视频,设置课前演讲,鼓励大家用英文动口、动手、动脑学习,拓宽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有意义的事儿变得有意思”是于慧君老师的口头禅。这位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俄语教师无论在哪里出现,身上总是背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给学生批改的作业。于老师负责校区俄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精读课,为了让同学们顺利通过专业四级考试,她几乎每周都会给学生布置小作业,每一份作业都会认真地用红笔标注出哪里有错误、哪里做得好,再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
从“客人”到“主人”
在援建教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第一次上课我是个客人,第二次上课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了。”援建教师的到来,也在校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交通大学的宋飞老师是校区首批援疆干部,俊朗的面貌,挺拔的身材,常常被人称作“男神”教授。在担任文理学院副院长期间,他主抓教学工作,通过规范教学管理、青年教师培训、教学基本功大赛、观摩教学名师讲堂、教学研讨、教学拓展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传、帮、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授给校区青年教师。此外,他还建立了“教学工作坊”,定期与学院青年教师集体交流。一年多的历练,让他少了些“书生气”,多了些“务实劲儿”,也收获了更多的“迷妹”。
一点一滴 都是用心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华中师范大学熊水兵老师就是物理系的“宝藏老师”。课堂上,他不用话筒也中气十足,概念讲解、公式推导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备受学生推崇。对于年轻教师,他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和期望,每次系里组织集中备课,他从不缺席。系里青年教师的每一次讲课,他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像口头禅、小动作太多,逻辑不够清晰等这些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对于青年教师的进步他更是不吝赞扬,时不时还会用自己当年的成长经历鼓励大家。
书中自有黄金屋
校区刚刚成立,临时图书馆馆藏书籍有限,同学们读书还不是很方便。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侯艳萍老师自费为自己教的两个班级购买英文原著经典小说,在班级里建立起图书馆,鼓励同学们积极阅读,并分小组进行读书汇报,分享阅读心得,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三个月下来,同学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提高,班级里英语学习氛围明显增强。同学们逐渐形成了早晨起床先听英语新闻、提前到教室开展英语早读、同学间交流尽量用英文、晚上枕着英语故事入眠的习惯。班级里同学之间结对子练口语,组成互助小组分享学习心得等英语学习活动也蔚然成风。
用爱浇灌希望
在C5教学楼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闫洪波老师的身影,肩负着俄语专业大一新生的教学工作,年近六十的他以“勤勉”二字为后辈树立了榜样。工作时间里,他的日程表被上课、批改作业、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教学讨论等排得满满当当;业余时间里,他的身影总在学生们中间,答疑、谈心,或者,就干脆只是去教室里看看孩子们。闫老师对学生的教诲不仅仅是学习上,更在日常的点滴中温润学生们的心田。他常邀请学生们去家里吃饭,改善下伙食,经常是他在做饭,学生们在一旁朗读课文,他时不时纠正下读音。从字母到句段,从发音到语调,从毫无所知到入门,是他扣好了学生们俄语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AD制图》是最受校区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赵菊娣老师每每开课,上课名额便被一抢而空,2个教学班120人满满当当。为了满足更多同学的需要,赵老师主动请缨,每学期增加2个教学班。即便如此,她也毫不懈怠,从不感到疲倦,每堂课上她都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国家标准完成绘图,每一份作业她都会仔细批改,一点小小的错误也逃不过她的“法眼”。
夯实地基 播下希望的种子
校区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听力和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难。面对此种情况,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李朝飞老师没有气馁,“我希望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户,播下一粒种子,让他们领略语言的魅力和美好。”他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调整了授课计划,将重点放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上,从纠音、领读、单词默写、讲解基础语法知识等基础环节做起,在每一节课中将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巧妙安排在授课计划中,夯实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
新时代的画卷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优先位置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是把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因此,当许多高校选择在东部、南方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分校或者新校区的时候,石大却将目光投向了距离北京三千多公里的西部油城克拉玛依。“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规划实施,新疆成为规划的战略核心区,克拉玛依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新型工业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和祖国的西部需要这样一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责无旁贷。”校长张来斌的话道出了全体石大人的使命与担当。
随着校区发展的深入,如何更好地为克拉玛依城市转型、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成为摆在学校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教育部亲自部署、大力支持,提出了直属高校对口援建克拉玛依校区的方案,各兄弟高校第一时间响应教育部号召,帮助校区为克拉玛依、新疆乃至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智力支撑。
又是一年春来到,回首援建经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侯俊霞老师感慨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来到克拉玛依校区,让我由衷的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而满足,从事教育这一事业而自豪。我们在这里体会着宁静淡泊的内心中那一股澎湃与坚韧。未来的日子我们也会带着这笔宝贵财富,继续前行。”
天山为证,绿洲铭记。石大人在这片戈壁热土上挥洒着青春与热血,他们以坚定的脚步,凝聚起16所高校山水难隔的教育情,探索着新时代下对口援建教育的新模式,在片片绿洲上描绘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