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10项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22-11-26 | 来源:科学技术处 | 浏览量:
1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10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以非第一完成单位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唐相路副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页岩纳米孔隙结构及流体赋存机制研究”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该成果属于石油天然气地质学领域。成果发现了页岩发育极其复杂的纳米孔隙结构,揭示了纳米孔隙形成与演化的有机-无机耦合作用机理;发现了页岩纳米孔隙具有多相流体共存的特征,揭示了多相流体微观分布及其演化过程,阐明了页岩纳米孔隙中流体竞争赋存关系及成因机制。成果引领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由微米尺度向纳米尺度领域发展,改变了对油气赋存的传统认识,为实现全球页岩时空对比提供了重要支撑。成果出版国内外专著5部、论文超300篇,被引超6000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F5000论文6篇、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20篇,推动了我国页岩油气地质理论走在世界前列。
石油工程学院刘月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非均质裂缝性油藏大尺度物理模型研制技术与应用”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属于石油天然气开发领域。本项成果创建了不同物性单元岩块粘结构建大尺度非均质油藏物理模型的技术方法,破解了油藏模型内物性分布无法定量控制及模型尺度受限的难题;创建了利用单元岩块粘结面构造三维裂缝网络的技术,破解了油藏模型内无法定量制作裂缝的难题;同时在油藏物理模型相似性设计、复杂井网内置、饱和度动态测试等方面获得突破。建立了非均质裂缝性油藏大尺度物理模型研制技术体系,填补了世界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物理模拟技术领域的空白。成果应用于我国从陆上到海上、从东部到西部的18个典型裂缝性油气藏,取得显著的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2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18件,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92篇(SCI和EI收录134篇),被同行业院士专家认为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石油工程学院冯永存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复杂天然气藏高效能环保钻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本项目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低碳能源。高效环保开发与利用天然气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钻井是获取天然气的唯一方法。然而,钻井过程中储层伤害、环境污染等难题严重制约天然气开发进程。经多年攻关,团队创建了复杂天然气藏高效能环保钻井关键技术体系。规模应用证明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保障了我国天然气的“高效、环保”勘探开发。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75项、软件著作权11件、专著3部、论文155篇。在我国四川、内蒙、山西、渤海等主力天然气区块推广应用1500余口井,有力支撑了我国第一个年产100亿方威远-长宁页岩气田、苏里格世界级特大型气田、渤中19-6千亿方大型气田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创效42.1亿元。助力北京市企业发展,近3年为北京市增加税收1272万元。
地球科学学院王志章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特殊类型气田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属于石油天然气能源领域。成果发明了基于滑动窗口的岩心自动归位方法、复杂火山岩储层参数智能预测方法、岩石粒度智能分析方法及碳酸盐岩气藏礁盖、礁核、礁基识别方法。创新性地研制了基于地震波形结构特征的含气性检测技术,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非常规储层甜点预测技术;参入制定《天然气》国家标准;发明了利用三维地震属性预测特殊类型气藏储层参数、识别并预测流体边界的方法,创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发明了适用致密砂岩气藏的水平井轨迹动态控制方法,研制了适用生物礁气田的超深、不同类型储层水平井轨迹适时优化技术,填补了我国超深水平井轨迹优化技术空白。发明了压裂水平井的动态无阻流量预测方法,创新研制了裸眼封隔器分段压裂工艺、套管内压裂桥塞分段压裂工艺。发明了凝析气藏干气吞吐效果预测方法,为高效开发大型致密砂岩气田、深度超 7000 米的高含硫生物礁气田、凝析气田及强非均质复杂火山岩气田奠定了基础,整体处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于2002年4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用于奖励本市行政区域内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评出一等奖共4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5项、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37项;二等奖共146项,其中自然科学奖25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技进步奖112项。
附:学校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编辑 丁远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