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大外国语学院承办第七届全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
发布时间:2022-11-29 | 来源:外国语学院 | 浏览量:
11月25日至27日,第七届全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在线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110余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参加会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金衍在开幕式上致辞,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成就以及建设能源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表示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的话语研究和实践必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委会会长辛斌教授、秘书长田海龙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话语研究要“贴近现实,脚踏实地”,关注国际政治和话语研究领域热门问题,体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点,并坚持与时俱进,凸显中国特色,让国际学术界更加关注和了解中国。
在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David Machin教授作了题为“The United Nations and solving sustainability through performance indicators”的报告,分析了与联合国可持续发言目标相关的一系列多模态信息的作用和影响。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的报告 “功能语言学批判——一种利他主义的语言理论及其救赎”、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的报告“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和华中师范大学王佳宇教授的报告“社会语言学和话语研究中语言观的演变和本土化思考”分别对重要语言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教授的报告“多模态生态话语中的态度意义与价值建构”提出了一个以态度意义为基础、生态价值建构为导向的多模态生态话语分析框架。浙江工商大学钱毓芳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王国凤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人民日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话语研究”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新闻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范畴化”的报告,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析能源话语。上海交通大学郇昌鹏教授的报告“Politicized or popularized? News values and voices in China’s and Australia’s media discourse of climate change”和上海外国语大学Gwen Bouvier教授的报告“Social media discourses on the environment: Morality, metonyms and superficiality”探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媒体话语特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的报告“网络谴责话语的社会语用理据”、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的报告“汉语公示语中的关系管理研究”和天津商业大学赵芃教授的报告“老年社会‘健康知识2.0’的传播与话语建构”对生活话语展开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尤泽顺教授的报告“中日钓鱼岛争端话语的多模态论辩分析”基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解析了相关多模态辩论。兰州理工大学任育新教授的报告“生态环保话语中的共同体建构:机制、策略与动因”重点探讨了生态环保话语中的共同体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赵秀凤教授题为“能源危机话语中多模态蓄意隐喻的修辞批评研究”的报告将多模态隐喻置于话语交际情境中进行综合考量,为危机话语修辞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分论坛围绕“碳中和话语研究”“气候变化话语研究”“生态文明话语研究”“生态文学话语研究”“新闻媒体话语研究”“危机话语研究”“中国新时代话语研究”“国家形象话语研究”等议题展开,多名学者进行了汇报交流,并由专家进行点评,会场氛围热烈。
在闭幕式上,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田海龙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回顾了第七届全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的各项议程,表示各位专家学者的汇报以及分论坛点评嘉宾们的指导将有益于青年研究人员及学生更好地成长。
(编辑 丁远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