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石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举办2014国际能源政治系列论坛

1227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国际能源政治系列论坛(2014)暨‘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问题:能源政治与能源金融研究”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翠宫举行。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代表以及能源企业的代表50余人参加。

 

 

党委书记蒋庆哲出席论坛并致辞,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的同时,应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助推内陆延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变成前沿,因此学术界对能源政治等的研究和交流需要顺应这一建设。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于洪君认为,能源问题是目前国际政治中的重大议题之一,能源问题的变化和走势牵动着整个国际关系,近期石油价格急剧下跌所引起的反应远远高于预想,因此应将能源问题的研讨持续下去。他提出“一带一路”与我国新时期外交紧密结合在一起,应秉承开放性的心态推进其建设和研究,使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了解“一路一带”建设对于实现我国自身发展和亚太地区发展乃至各个地区发展的意义。

 

本届论坛共设两个环节,即金融与能源合作和能源政治经济,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何德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教授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泽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围绕相关主题发表了演讲。

何德旭强调,在国与国的博弈中,金融和石油两大武器非常重要,谁掌握了武器的话语权,谁就会占有主导地位。政治与金融对于维护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充分肯定了过去在能源发展方面的成就,同时在报告中列举了能源发展方向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包括能源总量约束越来越严格。在这个背景之下,十分关键的方面是加大金融对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能源和金融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

石泽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合作规划和发展前景,并指出,在欧亚大陆的能源资源合作是各个国家利益的契合点。资源国把能源战略作为立国的根本,都要借助发展能源来带动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同中国的需求和利益是吻合的。

学校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教授的发言《“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油气产业链经略》介绍了能源革命、乌克兰危机、油价暴跌、美元升值等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并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国应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推进:一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二是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建设;三是深化人文、教育合作;四是加大农业合作;五是加强非能源领域的推进;六是拉长油气上下游合作产业链。他坚信“一带一路”将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鸣野在报告中论述了中国走出去的文化先产的战略和丝绸支点国家群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争论。

华北电力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吴忠群阐述了新能源发展引起的重大金融问题,在能源与金融之间的互动机制中,能源与金融共同迎来市场发展,金融为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新的能源将为金融提供财富创造的机会,在它们的互动中表现出金融产品、能源产品、资金流、风险流的产生、流动与交换。

此外,来自国际行政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研究机构和媒体的专家学者也做了发言。

论坛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还与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华北电力大学金融研究所,举行了“能源政治与能源金融协同创新共同体”签字仪式,四方同意今后将共同进行对重大课题的申请与合作,联合举办重大学术会议以及打造协同创新科研平台等。

 

 


在签字仪式之后,与会嘉宾进行了集体合影。

 

 

论坛最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方凤玲做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此次论坛可以用“三个有”来概括:首先是有高度,参加这次会议的不仅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还有不同政府部门的官员,有战略的高度和国家的视野;其次是有角度,在这次论坛上,大家对能源政治、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安全、能源科技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也提出了“一带一路”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是有瑕疵,这次论坛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一是时间短,只有一天的会议期,大家意犹未尽,此外,如一些嘉宾所言,参加这次论坛的如果再邀请一些中亚、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专家学者就更好了。方凤玲表示将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努力将下次系列论坛办得更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