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上午,93岁高龄的冯增昭老先生接受了名师学风传承活动的采访,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阐述了对师生关系、科研工作、国家发展的见解和感悟,并对青年科研人员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偏爱学生,心系教育
冯增昭老师表示,自己特别愿意与学生接触,早已退休的他对教育工作还不时挂念。他笑称,以前的工作单位邀请自己作报告,他往往考虑一番,并不一定答应;但只要是学校邀请他前去讲课,冯老师一定毫不犹豫,欣然前往。这就是冯增昭对青年学子独有的那份偏爱。此前,冯老师甚至还不辞辛劳,专程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入本科生的课堂,给大一年级的新生们讲课。时至今日,冯增昭老师还坚定地说:“只要需要我去给学生们讲课,我一定去!”
脚踏实地,实践出真知
1952年,冯增昭在清华大学毕业后,一度留校任教。1953年,他开始在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在担任助教的十年间,冯增昭并没有花费多余的精力在发表论文或是评职称上面,而是将自己全部的经历和时间都用来带领学生跑野外,参与实习上。他提到,以前石油工业的专家都认为,有海洋沉积就是海,没有就是陆地。对于这一论断,冯增昭并没有“尽信书”,被权威主流论断限制脚步,他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山东潍坊以东的地区就没有寒武纪和奥陶纪这两个地质时代的沉积。而后又经过一系列的长时间调研,冯增昭发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地球运动把海洋沉积冲走,海洋沉积慢慢上升导致的。这一发现的过程体现出冯增昭从事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
爱党爱国,奉献一生
在冯增昭的工作与科研经历中,他始终对党和国家有着深切的感情。他认为,科学家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是相通的。青年时期的他,抱着找矿救国的壮志雄心,选择了学习并不十分热门的地质专业,并在一毕业后,就主动志愿去青海、西藏、新疆等偏远、不发达地区调研找矿。博士毕业后的他本可以留在北京长年任教,免受四处调研、实地考察之苦,但冯增昭还是做出取舍,决定积极奉献中国矿业。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他依旧坚持振兴行业,报效祖国的初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同事苦心研究,编写大学课本,并创办了《古地理学报》这一行业重要报刊。在抗美援朝时期,冯增昭还曾报名参加志愿军,立志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带着夺取胜利的信念毅然参战。回望这风风雨雨大半生,冯增昭虽然生逢乱世,但是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为祖国尽心奉献。
生逢其时,勉励青年
对于新时代下成长的中国青年,冯增昭老师给出了真诚的建议,他嘱咐青年人不要好高骛远,应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少去计较利益得失,抛却为名为利的浮躁心性。冯增昭强调,只在短时间内下功夫是成不了科学家的,要以两弹元勋为榜样,只有忘我的投入工作才能收获科研的果实。科研难,科研创新更难,青年一辈们应坚定信念,勇于直面困难,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