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前身是有机化工,1953年以原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为主建设,建校之初设置了石油炼制专业,1954年起招收研究生,1983年获批有机化工博士点,1988年审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获得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包括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化工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化学工艺于2001和2007年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二个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平台。2021年,本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经过70多年发展,本学科已建成了拥有一支院士领衔、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的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青年教学名师1人。同时,还拥有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23项,其中项目2项、课题9项、专题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各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0余项;发表了包括Nature的高水平论文,授权国内外专利多项。与企业开展了长期合作,建成了一批中试和工业示范。
新时期下,学院将面向学科国际前沿及国家能源“双碳”战略重大需求,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积极拓展学科新方向,力求在油气分子水平转化、炼化绿色转化过程、化工高端新材料技术、智能化及智慧炼厂以及减污降碳与协同增效等关键领域,凝聚一支具有解决国家重大急需能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队伍,建设能源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基地和国际合作核心基地,建成我国能源领域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国际领先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前身是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石油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在国内最早专门从事石油石化行业环境保护研究。在1996年和1999年分别获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得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2003年获得自主设置“环境化工”博士点。2019年列入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自主设置“能源环境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2021年1月环境/生态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2023年,环境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专业认证,有效期为6年(2023年1月至2028年12月),并将同步纳入《华盛顿协议》互认名单。目前建有“油气污染与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博士生指导教师10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1人(其中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校青年拔尖人才7人)。
本学科紧密围绕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大需求,形成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化、石油污染生态修复、环境与复合污染过程分析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多学科渗透协同发展的特色研究方向,解决油气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已成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高层次环保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术作风、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德优良,能够从事环境保护领域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环保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环境保护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承担重要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挑战性工程难题的能力,在环境保护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
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生源充足,报录比连续多年达到3:1以上。学科对优秀生源吸引力逐年递增,推免生和本校生源达到30%以上。
本学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高端引领的社会服务、深入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中国石油大学环境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本学科已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生、硕士生和环境化工博士生,毕业生踏实肯干,积极进取,成长为业务骨干。涌现出以国家级人才(赵华章、常化振)、国家级劳动模范(陈福霞)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群体。解决石油石化行业重大环保技术难题,成为石油石化环保工程领域的品牌。为国家环保政策、规范、标准的顶层设计献计献策,为石油石化行业提供高水平环境管理服务,得到生态环境部和石油石化行业的高度认可。承办碳捕集利用封存国际论坛、全国工业水大会等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与12所国外高校建立了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合作关系,国际国内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