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1988年成立石油大学(北京)化工系,1991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部;1999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2003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年4月,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2018年9月,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
学院坚持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谋发展的理念,将学科发展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重教学、强科研,加快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现设有化学工程系、化学工艺系、能源与催化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以及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党政办公室共6个二级部门。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环境科学入选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术型博士学位点,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硕士学位点,化学工程、环境工程2个专业型博士/硕士学位点。目前,学院有本科生1066人,其中留学生22人;硕士研究生926人,其中留学生5人;博士研究生407人。
建院以来,学院持续强化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积极搭建科教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研发平台: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教育部多相分离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油气加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实验室/中心:北京市油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催化重点实验室。学院秉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行业亟需人才的宗旨,校内建有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其中燕山石化实习基地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北京市首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推动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08人,其中正高40人,副高3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以及企业合作等项目支持下,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并具原创性的标志性成果,构建了油气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平台,现已成为石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舞台。相继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00余件。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内外相关领域输送了一万九千余名毕业生,其中有以吴仪、李毅中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以沙国河、汪燮卿、何国钟、时铭显等院士为代表的学术精英。
新时期下,学院将面向学科国际前沿及国家能源“双碳”战略重大需求,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积极拓展学科新方向,力求在油气分子水平转化、炼化绿色转化过程、化工高端新材料技术、智能化及智慧炼厂以及减污降碳与协同增效等关键领域,凝聚一支具有解决国家重大急需能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队伍,建设能源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基地和国际合作研究的核心基地,建成我国能源领域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形成国际领先的重大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