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广弟、吴胜和、王志章、 曾联波 、刘成林 、陈冬霞、 岳大力、 高岗、 李平平、 廖宗湖、刘钰铭、宋泽章、李庆
副教授(含副研究员):
吴欣松 、尹志军 、李潍莲 、庞宏 、周勇、陈睿倩、徐朝晖、孙盼科、吕文雅、乔俊程、李伟
讲 师(含工程师):
蔡毅 、孙思敏 、李海燕 、孙明亮、高丽明 、徐振华
荣休教师(2000年以来):
王英民、黄述旺、彭仕宓、徐怀民、黄志龙、 纪友亮 、刘震、 侯加根、高先志、康永尚、邹华耀、王飞宇
Ø 人才队伍建设
²“油矿地质学”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2023),岳大力
²“油气田勘探”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23),吴欣松
²“油气勘探地质工程与评价” 获批“拓金计划”第三批入选课程(2023),刘成林
² 第四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2023),陈睿倩、孙盼科
²“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岳大力
² 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23),陈冬霞
²“第三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_新工科正高组优秀奖(2023) , 陈冬霞团队
²“石油地质学”获评国家线下一流课程(2023),柳广弟 孙明亮、 陈冬霞、 姜福杰、 宋泽章
²“油气田勘探”获评国家线上一流课程(2023),庞雄奇 刘成林、 吴欣松、 刘小平、 庞宏
²“石油地质学”获评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教案”(2023),陈冬霞、柳广弟、陈睿倩、孙明亮、姜福杰、高先志、李平平、宋泽章
²“基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四维三位”专业课程育人模式”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吴胜和、朱筱敏、柳广弟、陈冬霞、刘钰铭、李庆、谢庆宾、朱世发、孙明亮、吴欣松、于福生、姜福杰、张琴、周勇、赖锦、李平平、庞宏、鲜本忠、董艳蕾、孙海涛、宋泽章、孙盼科、陈睿倩、吕文雅、曲娜
² 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一等奖(2022),李庆
²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2),岳大力
² “油矿地质学”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22),吴胜和、岳大力等
² 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022),“油矿地质学课程虚拟教研室”
²“油矿地质学”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 岳大力、吴胜和、侯加根、纪友亮、刘钰铭、周勇、李庆、徐朝晖
² 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2),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教工党支部
² 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1),岳大力
² “石油地质学”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1),柳广弟、陈冬霞、黄志龙、高先志、姜福杰、孙明亮、李平平、陈睿倩、宋泽章、高丽明、李潍莲
² 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教工党支部
² 第三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2021),李庆
² 第三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2021),周勇
²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曾联波
²“油矿地质学”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0),岳大力、吴胜和等
²“油矿地质学”获评国家线下一流课程(2020),吴胜和、侯加根、岳大力、刘钰铭、周勇
²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0),吴胜和
²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20),吴胜和
² 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2020),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教工党支部
² 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020),吴胜和、 柳广弟 、陈冬霞
² 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二等奖(2020),刘钰铭
² “石油地质学”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19),柳广弟等
² 北京市工人先锋号(2019),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
²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9),王志章
² 北京市青年教工教学比赛二等奖(2019),刘钰铭
² 全国青年教师地质类教学比赛一等奖(2019),刘钰铭
² 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9),柳广弟
²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2019),陈冬霞
²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2018),岳大力
² 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2018),曾联波
² 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2017),吴胜和
²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6),柳广弟
²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5),曾联波
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2014),柳广弟
² 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013),陈冬霞
²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4),曾联波
² 首都教育先锋先进集体(2009),油气勘探与开发地质系
²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0),吴胜和
² “石油地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2010),团队带头人:柳广弟
²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柳广弟
²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曾联波
²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郝芳
²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郝芳
²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郝芳
²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9),郝芳
² 教育部百名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99),王英民
² 地质矿产部百名跨世纪人才(1998),王英民
²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王英民
²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1995),刘震
²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5),侯加根
² 全国优秀教师(1995),纪友亮
² 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侯加根
²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1992),王英民
²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1992),郝芳
Ø 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获奖 |
获奖名称 |
我系获奖者 |
年度 |
国家级 |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
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生“四维-双平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莽模式探索与实践 |
岳大力 |
2018 |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
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吴胜和 柳广弟 陈冬霞 |
2018 |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
实施精品战路,建设石油勘探开发品牌专业 |
柳广弟 吴胜和 |
2009 |
省部级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与实践” |
吴胜和 柳广弟 陈冬霞 |
2018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生“四维-双平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岳大力 |
2018 |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 |
“油气地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递进—联动式培养体系构建与成效” |
柳广弟 吴胜和 刘钰铭 陈冬霞 |
2017 |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
“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与实践” |
吴胜和 柳广弟 陈冬霞 |
2017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 |
基于“三维-双平台”的油气地质领域高层次人才工 |
柳广弟、岳大力 |
2016 |
Ø 课程等的省部级以上教学获奖情况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年度 |
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 |
石油地质学 |
柳广弟 |
2021 |
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
油矿地质学 |
吴胜和等 |
2020 |
北京市高校优质课程 |
油矿地质学 |
岳大力等 |
2020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 |
石油地质学 (第五版) |
柳广弟 |
2020 |
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二等奖 |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油矿地质学课程改革 |
刘钰铭 |
2020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 |
石油地质学 |
柳广弟 |
2019 |
北京市高校优质教材 |
石油地质学 |
柳广弟 |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二等奖) |
油气储层地质学 (第三版) |
纪友亮 |
2017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基地 |
吴胜和 |
2012 |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
石油地质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柳广弟 |
2010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油矿地质学 |
吴胜和 |
2010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石油地质学 |
柳广弟 |
2009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地质工程专业 |
柳广弟 |
2008 |
北京市精品课程 |
油矿地质学 |
吴胜和 |
2008 |
北京市精品课程 |
石油地质学 |
柳广弟 |
2007 |
Ø 科研成果奖(省部级以上)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等级 |
地质系获奖教师及排名 |
年度 |
复杂油气储层裂缝定量识别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曾联波(1) |
2014 |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刘成林(6) |
2011 |
中国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二等 |
郝芳 |
2010 |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洼槽聚油新理论、勘探新技术与重大发现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刘震(8) |
2009 |
我国陆上重点气区天然气高效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柳广弟(5) |
2008 |
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大气田的发现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郝芳(11) |
2006 |
油气资源评价新技术与油气勘探效果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柳广弟(4) |
2005 |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 研究与开发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侯加根(4) |
2005 |
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王志章(10)康永尚(12)王飞宇(15) |
2004 |
大型复杂致密气藏定量评价与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王志章(1) |
2020 |
油气门限控藏模式、定量预测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成效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 |
一等奖 |
陈冬霞(6) 庞宏(8) |
2020 |
陆相细粒沉积源储耦合多元油气富集机制、预测方法与重大勘探成效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 |
一等奖 |
宋泽章(3) |
2020 |
复杂结构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 |
一等奖 |
刘钰铭(1) 侯加根(2) |
2020 |
大型复杂致密气藏智能表征与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
一等奖 |
王志章(1) |
2020 |
大型复杂致密气藏智能表征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王志章(1) |
2020 |
复杂致密河道砂岩气藏开发精细描述技术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9图书奖 |
二等奖 |
王志章(3) |
2020 |
青藏高原大型陆相盆地天然气成藏新认识及勘探突破 |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刘成林(4) |
2020 |
深部复杂油气储层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评价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 |
一等奖 |
吕文雅(2) |
2019 |
大型致密砂岩气藏地质地球物理与开发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 |
二等奖 |
王志章(1) |
2019 |
大型超稠油油藏智能表征与高效稳产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王志章(4) |
2019 |
中国西部陆相致密油成藏富集机理及其应用成效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高岗(10) |
2019 |
辫状河型冲积扇沉积体系与优质储层分布模式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纪友亮(1) 周勇(5) |
2019 |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 |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优秀科技著作奖 |
三等奖 |
黄志龙(1) 高岗(2) |
2019 |
非常规储层及其含油气性评价预测关键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
一等 |
曾联波(1) |
2018 |
陆相致密砂岩油气“源储一体化”有利区预测评价技术及重大应用成效 |
2018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一等 |
宋泽章(6) |
2018 |
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技术及其重大应用成效 |
2018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二等 |
岳大力(1) 吴胜和(2) 陈冬霞(3) 刘钰铭(6) 李庆(7) |
2018 |
河流—三角洲储层表征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 |
2018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吴胜和(2) 岳大力(9) |
2018 |
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深水油气成藏理论创新及勘探实践 |
中国石油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刘震(13) |
2018 |
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 |
|
|
曾联波 |
2018 |
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曾联波(1) 吕文雅(7) |
2017 |
陆相咸化湖盆油气地质评价技术研发及重大应用成效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二等 |
刘成林(1) 宋泽章(7) |
2017 |
非常规油气储层预测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曾联波(5) |
2017 |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及其重大应用成果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
一等 |
陈冬霞(3) |
2016 |
柴达木盆地风化壳形成分布及大型基岩油气田的发现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高先志(3) |
2016 |
断陷盆地古地貌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及岩性油气藏预测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纪友亮(1) 周勇(2) |
2015 |
叠合型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充注、调整/改造与富集机理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邹华耀(1) 李平平(3) |
2015 |
低孔裂缝性砂岩储层定量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 |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曾联波(2) |
2015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
中国产学研合作合作促进会 |
|
曾联波 |
2015 |
陆相断陷盆地流体活动与油气成藏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陈冬霞(9) |
2014 |
渤海湾地区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一等 |
邹华耀(7) |
2014 |
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机制、预测方法及其在库车坳陷的重大发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陈冬霞(11) |
2014 |
陆丰深层评价开发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王志章(2) |
2014 |
多层砂岩高凝油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王志章(1) |
2014 |
大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储层富油理论与实践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柳广弟(2) 吴胜和(3) 高岗(5) |
2013 |
深部裂缝性油气储层预测与评价新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重大成效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一等 |
曾联波(1) |
2013 |
高含水油田储层构型表征及 工业化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吴胜和(2) 岳大力(4) 侯加根(6) |
2013 |
超高温潜山油气成藏机制与勘探重大突破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王飞宇(5) |
2013 |
低孔裂缝性砂岩储层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曾联波(2) |
2013 |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综合评价与目标优选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刘震(5) |
2013 |
低幅度薄互层边底水油藏开发理论与实践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 |
王志章(2) |
2012 |
油气临界成藏理论、评价方法与重大勘探成效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刘震(9) 陈冬霞(10) |
2011 |
裂缝性油气储层形成机理与 评价预测新技术 |
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
无 |
曾联波(1) |
2011 |
复杂裂缝性油藏开发理论地质理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王志章(1) |
2011 |
复杂裂缝性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技术及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曾联波(2) |
2010 |
复杂裂缝性油藏定量表征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王志章(1) |
2010 |
富油凹陷隐蔽型潜山成藏机理、精细勘探技术与高发现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高先志(12) |
2010 |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与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刘成林(1) 柳广弟(7) |
2010 |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 理论与实践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吴欣松(5) 高岗(15) 王英民(18) |
2009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逆掩断裂带混积地层油气勘探理论技术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柳广弟(3) 徐怀民(7) 王英民(8) 黄志龙(11) 王志章(13) 吴胜和(14) 高岗(18) 侯加根(20) |
2009 |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 理论与实践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高先志(11)王志章(13) |
2009 |
地下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吴胜和(1) 岳大力(3) 吴欣松(11) |
2008 |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
国土资源部 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刘成林(6) |
2008 |
复杂介质储层裂缝定量预测理论、方法与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曾联波(1) |
2008 |
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形成、分布及预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曾联波(1) |
2007 |
内蒙古中部断陷洼槽区规模油气储量的发现 |
内蒙古自治区 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刘震(7) |
2007 |
储层损害试井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曾联波(6) |
2006 |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运聚成藏与挖潜勘探 |
教育部提名国家 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刘震(4) 王英民(10) 吴胜和(11) 高先志(17) |
2005 |
超压盆地生烃作用动力学机理 |
湖北省科学 技术进步奖 |
一等 |
邹华耀(2) 郝芳(11) |
2005 |
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
教育部提名国家 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王志章(10) 康永尚(12) 王飞宇(15)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