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大学教务处指导下,《沉积岩石学》教学团队负责人朱筱敏教授于2014年4月17日下午在地质楼204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三角洲发育的水动力条件及水下分支河道的发育情况”和“河流水动力特征及与边滩、心滩沉积关系”两个议题展开,旨在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争议问题,进一步提高“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效果。学校教务处长陈小宏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邵龙义教授及教学团队的全部成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陈小宏处长强调了教学研讨在本科生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教学研讨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师之间学术交流、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应该持续开展下去。北京教学名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邵龙义教授交流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沉积岩石学》的教学过程和教学重点,对河流边滩、心滩沉积作用和水动力作用方式,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沉积位置、水道发育状况以及沉积水动力作用方式发表了建设性意见,推动里哦啊北京地区校际教学交流和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学团队成员金振奎教授针对“三角洲发育的水动力条件及水下分支河道的发育情况”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传统的”水下分流河道实际上是水上分支河道被湖水或海上淹没形成。他强调,因为水上分支河道进入水下以后,能量衰减,不能下切早期的湖底或海底形成新的水道。教学团队负责人朱筱敏教授展示了大量的三角洲现代沉积照片,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确实存在,但其在水下延伸的距离、沉积水动力作用方式、海(湖)平面变化及控制因素等,还值得深入分析。
教学团队成员钟大康教授针对“河流水动力特征及与边滩、心滩沉积关系”议题,做了精细准备和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做了主题发言。他介绍了国内外许多沉积学家或教材关于河流沉积水动力作用的主流观点,在开展小型水槽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认为顺直河道中的双向环流中表流和底流的流向与水位高低有关;他还提出,曲流河与辫状河一样也同样存在双向环流。教学团队成员就此开展了研讨,一致认为,还要围绕河流沉积作用过程,结合现代沉积考察、水槽实验和国内外资料调研,继续开展教学研讨。
教学研讨会本着相互尊重、学术自由、增进友谊、共同提高的出发点,开展了积极、热烈讨论,大家畅所欲言,一致认为收获颇丰,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梯队建设,收获特别大,均期盼下一期教学研讨会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