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周日),为加强2021级大一新生对地质专业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地球科学学院“沉积岩石学与层序地层学”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在团队负责人、国家教学名师朱筱敏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季汉成教授以及地质学专业负责人朱世发教授带领下,联合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地质学系党支部书记陈书平教授、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吴欣松、尹志军、唐文连三位老师、以及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李玲、赵兴红两位老师,带领6个班级共183位地质类专业新生到昌平南口镇虎峪开展野外教学研讨活动。带队的老师还包括沉积教学团队的董艳蕾、孙海涛、王俊辉、史燕青副教授以及构造地质学教学团队的罗良副教授。
虎峪位于昌平县城西北部,恰好处在北京山区和平原的交界,这里地质现象丰富,保存了清晰的太古界-中元古界露头,一直是我校地质类专业学生实习的典型剖面。在地层上,这里主要出露了新太古代的变质岩以及其上的元古宙中元古代长城纪地层,两者不整合接触,可见清晰的古风化壳。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太古界、以及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团山子组。在岩性上,出露了三大岩石类型,既有以片麻岩为代表的变质岩,也有与岩浆活动相关的浅成侵入岩,还有以石英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等为代表的海相沉积岩。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交替、泥岩中的泥裂、石英砂岩中的波痕以及交错层理,也为沉积环境的分析提供了直观的依据。在构造上,这里记录了华北地区结晶基底的破裂和填充历史,同时也记录了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断层、褶皱等构造现象,也发育了典型的石香肠构造和羽饰现象。如此丰富和典型的地质现象为野外教学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在教学活动中,各位老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地质学。朱筱敏老师高屋建瓴,通过讲述地质学先驱们的故事,列举了多个基于野外考察诞生的经典地质学概念,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陈书平老师结合构造地质学专业,深入浅出地为同学讲解了华北地区的“沧海桑田”的构造演化史,学生从地质演化的角度体会了“看山不是山”。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的吴欣松、尹志军、唐文连三位老师也从地质学应用的角度,讲述了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离不开地质学的研究。此外,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李玲、赵兴红两位老师的加入,为即将开展的地质学美育课程“地质素描”和“地质摄影”准备了教学素材、开阔了教学思路,也得到了众多学生的关注。
200余名师生一路饱览北京昌平冬季风光,在亿万年的地质时空中穿梭遨游,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增进了交流、开阔了心胸、锻炼了身体、激发了兴趣。本次教学活动是教学团队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延伸,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元素,践行了“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