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中国高教学会宣传分会:“能源强国 能源报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打造多元集成、立体贯通大思政课

“能源强国 能源报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打造多元集成、立体贯通大思政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给学校青年学生回信精神为指引,打造“能源强国 能源报国”大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投身能源行业主战场,助力国家端牢能源饭碗,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工作思路

学校立足能源行业和高等教育的“双领域”特色优势,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力量,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拓展“大格局”,打造多元集成、立体贯通“能源强国 能源报国”大思政课,大力传承弘扬石油科学家精神,促进石油精神教育和科学家精神教育相结合,促进石油文化培育和创新文化培育相融合,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贯通,培养学生成为能源领域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主要做法

1.坚持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融入。全面融入教育体系,把大思政课建设纳入五育并举大教育体系,通过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行动等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建构了以“文化赋能”为精神底色、“数智提能”为引领途径、“实践释能”为成效支撑的思政课育人体系。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将能源报国思政元素系统融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群,深度贯穿学生学业生涯全周期。

2.坚持行业化立足、全谱系挖掘。共建实践教学大基地,在能源企业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基地100余个,每年6000余人次赴生产一线开展实习实践。打造校外导师大团队,聘请能源行业“大国工匠”、科技专家、技术能手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沐光校外导师”等700余名。建设协同育人大课堂,“蟒山讲坛”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邀请两院院士作报告30余期,邀请石油企业英模人物宣讲先进事迹10场次,“风华艺苑”综合文化艺术平台引入行业资源入校举办展览28场次。

3.坚持集成式整合、集群化开发。优化课程建设力量,成立时代新人培根铸魂研究中心、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等,汇聚大思政课建设合力。整合授课场馆设施,集成打造“能源报国”科学家精神弘扬教育基地,打造体系化、规模化、多元化授课场景。集群开发多元课程载体,制作石油科学家精神广播剧、微党课、微视频、油画、明信片、打卡印章等系列周边文创产品,编写石油精神系列教辅丛书4部。

4.坚持项目式牵引、品牌化塑造。打造引领式重点项目,打造石油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全景展示在石油行业中做出奠基性、开拓性、创造性贡献的54位院士科学家事迹;打造风华网络公开课,邀请能源行业领军式人物作报告18场次。培育精品化特色品牌,打造了由7位院士主讲的学科专业启蒙品牌课、口述校史系列专题品牌、“石油先锋成长营”“铁人精神训练营”“李四光讲师团”等一批学生实践宣讲品牌。

5.坚持数字化赋能、立体化推广。建设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虚拟仿真教学微课堂专题12个,建成穿越时空的对话、大庆会战等沉浸式课程群。建设立体化融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中国石油文化网,上线石油科学家精神线上主题展厅,畅通网络传播渠道。深化网络大思政课研究推广,两名思政课教师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多个智慧思政项目研究获省部级课题支持。

实施效果

1.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有效熔铸。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更加坚定,2019年以来,3600余名毕业生赴西部就业。2020年7月和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给学校青年学生回信,肯定他们服务祖国西部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人生选择,充分体现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效。

2.石油精神、行业文化创新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石油精神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拓展,与新时代的要求、00后大学生的需求,更加衔接、更加适配,时代价值更加凸显。一批学生走上“万米深井”“深海一号”等大国重器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

3.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入推进。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纽带,校企协同协作合作更加深入,与石油石化企业签订各类共建协议41份,共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7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国24所)等,在新领域新赛道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增添了新动能新优势。

4.示范效应、社会影响更加广泛。2023年《新闻联播》3次报道学校育人实践与成效,“能源报国”科学家精神弘扬教育基地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北京市2个,全国20个),多个课程入选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经验启示

一是向上借势、向下发力。利用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思政课建设的大势,激发各一线教学单位创新推进大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向内挖潜、向外扩容。深挖整合优化配置校内平台、人员、资源,充分利用所在行业、属地政策、资源、力量,凝聚开门办思政课的合力。三是向前衔接、向后延伸。继承思政课建设的传统特色优势,积极培育新的品牌项目,形成新的示范引领。四是向“实”增效,向“虚”提能。通过网络新媒体等虚拟空间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创新形式、提升能级、拓展成效。

详情见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VeG5qQ9xcPF9wZIkJhx_Q


(编辑  刘晓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