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讯

【石大·师者】双星!中石大张劲军教授和杨进教授获评第十五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第十五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名单,中石大张劲军教授杨进教授入选。目前学校已有12位师生获得该荣誉。


张劲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第十一至十三届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油气储运工程教学,以及易凝高黏原油流变学与管道输送技术、原油管道流动保障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原油流变行为及其机理、原油的物理和化学改性方法与机理、原油改性输送技术工程应用、油气管道可靠性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成果。

笃信好学,建言资政

作为无党派代表人士,张劲军教授坚持数十年主动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深刻理解、指导实践。他在担任第十一至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第二、第三届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期间,参加各类学习、培训、调研活动上百次,认真学习、践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并运用于指导履职和本职工作。他善于从身边事情发现线索,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在教育、民生等多个领域提出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50余件, “加强少年儿童创新教育,科技场馆免费开放” 提案获评北京市政协“优秀提案”。

潜心钻研,精进臻善

张劲军教授是我国易凝高黏原油流变学与管道输送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国际知名专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管网集团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他针对含蜡原油长距离改性输送,以及原油劣质化趋势和双碳背景下输油管道运行新模式的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提出“剪切过程黏性流动熵产相似准则”和“原油电流变效应机理理论”,创建了工业管道原油改性输送的实验室模拟理论和方法,大幅超越了西方国家“国际领先”团队。针对我国西部能源战略通道——西部原油管道建设与运行工程需要,研发形成了新一代易凝高黏原油输送技术,解决了该管道建设和运行中的系列“卡脖子”难题,为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巩固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十年来,他应邀10余次主持和参与我国企业在非洲乍得、尼日尔、苏丹和中亚地区建设、运营的输油管道工程的研究和对外技术谈判,维护了国家和中资企业利益,为“一带一路”和非洲地区的石油管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他在原油流变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与威望,2020年,他被推举为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团队代表中国赢得了2027年国际流变学大会举办权,几代中国流变学人数十年夙愿即将成为现实,会议的举办也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里程碑意义。

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劲军教授坚持四十余年如一日,深入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启智润心与知识传授结合,将自己丰富的本职工作和参政议政阅历、以及国内外工程实践鲜活案例,有机地融合、贯穿于教学工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行动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思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担当精神。他先后指导毕业2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油气储运行业输送了大批思想过硬、能力优异的中坚人才,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被评为校“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他指导的博士生先后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他本人获 “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640.png

杨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二级教授、石大领军学者,博士生导师,海洋油气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中俄能源联合研究院院长,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成藏与安全高效开采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始终致力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针对我国海洋油气工程理论基础的不足以及技术装备的“卡脖子”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尤其在海洋油气建井和作业安全控制的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海洋工程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科研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荣获中国海洋工程杰出贡献奖。

深耕海洋油气工程教学与科研35年,杨进教授始终坚守“力学笃行,履践致远”的学术信仰,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态度,为我国海洋钻井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守能源报国初心,奋勇前行践使命,做海洋油气科学研究的“攀登者”

1985年,杨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开启了与石油行业的不解之缘。1989年留校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作,同年10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远赴新疆荒漠,参加塔里木石油大会战,肩负起为国找油的重任。四年艰苦的沙漠会战,不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切身领悟了石油精神。1993年在高德利教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研究生,致力于海洋油气工程前沿理论研究。2001年,远赴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拓宽了国际视野。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跟随彭苏萍教授学习矿产普查与勘探技术。2006年,他成为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的博士后,继续深耕海洋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和阅历,更让他深刻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在于传承与开拓创新,也坚定了他在海洋工程领域终身学习的决心。

锚定海洋强国目标,攻坚克难创纪录,做海洋油气工程关键技术的“拓荒者”

杨进教授始终秉持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勇闯科研的“无人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他和研发团队历经30余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创新突破:发明了海洋浅层钻井设计技术,形成ISO国际标准;研发了三合一安全高效深水钻井作业控制技术,使深水浅层钻井平均作业时间减少50%;研制了自主可控的高承载高效率钻井关键装备并实现产业化。这些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垦利10-1导管架平台工程(世界最多88个井槽数海上超大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和“海基二号”导管架平台工程(亚洲第一、第二水深导管架平台)、恩平15-1油田碳封存工程(中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CCS工程)、南海“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工程(中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和南海流花16-2深水油田群工程(中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等我国海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这些海上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浅水”到“深水”,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重大突破,为保障能源安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世界能源行业贡献了“中国算法、中国智慧”。

潜心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指明路,做海洋油气工程学科建设的“耕耘者”

我国海洋油气工程技术起步晚,与国际水平差距显著,急需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来推动行业进步。杨进于2012年积极牵头成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创建“行业先进技术反哺教学、教学面向真实生产过程”教育教学模式。短短10年内,带领专业先后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排头兵。在实践教学方面,他积极开辟实践实训基地,不仅在全国率先建成的海洋油气工程VR教学演示中心,还在“海洋石油981”平台上创建大学生实践基地,与石油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他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邀请企业知名专家进课堂、上讲台,激发学生爱国奉献精神;依托科研团队成立首批师生深海工程联合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探索党建与科研育人紧密结合的特色之路。

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向海图强谱赞歌,做海洋油气科技强国的“驱动者”

杨进教授致力于海洋油气科技的探索与创新,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谱写着海洋油气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培养出诸如中国青年“五四”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长江学者谢仁军,能源行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吴怡,大国工匠陈可营等优秀代表,所带的学生获北京市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一等奖、研究生十佳集体等荣誉。

作为一名拥有31年党龄的党员,他以身作则,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他先后参与央视《渤海深处听潮声》和《骑鲸蹈海、筑梦深蓝》的录制,展现科研工作者服务国家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的风采,彰显了海洋油气教育科研工作者“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精神追求。他主讲的《挺起蓝色脊梁,用国际标准点亮海洋强国名片》党课被北京市委宣传部评为2023年度“宣讲家杯”年度优秀作品,2023年他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油气行业,他积极组织学术讲座,录制科普视频,被央视新闻频道、学习强国、北京时间、科学中国人等主流媒体报道10余次。


(编辑 王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