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向上】“因为只有我能救他,所以我必须勇敢!”
发布时间:2024-11-27 | | 浏览量:
七年前,她在中石大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七年后配型并捐献成功。传递生命的种子破土而出,这是对她救助他人信念的回应,也是患者重生的希望。这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就是中石大校友,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2016届本科生、2019届研究生杨洋。
萌芽之地——在中石大的点滴
和大部分同学一样,从进入中石大校园的那一刻起,杨洋享受着充实的校园生活。回忆在校园的这七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参加过各类志愿活动。大到当北京马拉松志愿者,小到参与校园内的志愿服务,这些都让杨洋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喜悦和满足感。
在校期间,杨洋报名成为北京马拉松比赛志愿者。凌晨三点起床,匆忙吃完早饭后,杨洋便和小伙伴们一起赶往志愿现场,为选手们加油鼓劲、提供补给。
杨洋(右一)与参与北京马拉松比赛的中石大志愿者同学合影
2017年,昌平红十字会来到中石大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集中入库活动。正在读研二的杨洋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参加了入库活动。她说:“我只是和校园中的每位普通人一样,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已。如果这个小小的举动,有可能在未来给予另一个人重生的希望的话,我认为这是值得我去做的,也是应该做的。”
前排右一为杨洋
大学期间,杨洋参加的志愿活动和学校浓厚的志愿氛围,激励着她坚定地走在奉献的道路上。“校园内举办的一系列志愿活动和身边积极投身志愿的同学们,都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杨洋很感谢中石大为她提供的机会和平台,她说:“很感谢中石大造血干细胞捐献集中入库活动,没有这个活动,或许我这辈子都不会有勇气入库。”
生根发芽——七年初心不改
在今年九月,杨洋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她的内心又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经过七年的等待,她的造血干细胞终于配型成功;忐忑的是,面对未知的配型手术,心中难免充满恐惧。
“当得知世界上有一个人会因为我有重生的希望,这种救人的信念感和使命感给我增加了很大的勇气!”回忆当时的抉择,她至今还难掩激动。
接到电话后的杨洋与一些已经捐献成功的志愿者沟通交流,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流程。对于刚刚结婚的杨洋来说,这次捐赠需要考虑很多现实性的因素。原本的备孕计划会被打乱,父母也担心捐献会影响身体健康。“我内心也曾经很纠结,家里都很期待小生命的降临,但是我更希望能够为孩子作个榜样,我们就晚点再见。”
经过全面了解捐献的流程后,在家人支持下,杨洋选择捐献造血干细胞。
杨洋说:“当知道远方有一个陌生人等着我去救助的时候,我心态和平时很不一样。”她了解到,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已不是直接“钻骨抽髓”,而是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在志愿者经过初配、高分辨配型、体检层层筛选确认签字之后,受捐者会在志愿者正式捐赠前,按照医学流程先“清髓”以接受新的干细胞。因为“清髓”后患者处于几乎无免疫力状态,所以在等待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受捐者只能待在无菌仓里。所以,在那一刻,杨洋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花结果——传递生命的希望
捐献当天,杨洋还是很紧张。留置针扎进大腿那一刻的疼痛,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挽救一条生命。“入院第一天,没有什么感觉,后面身体会有一些酸痛感,但是是我可以承受的范围。想到一个陌生的生命因自己而重获新生,也充满了期待。”
当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个数达标且已经输送到患者体内的那一刻,杨洋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自己这个勇敢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当天捐献结束后,杨洋的造血干细胞就被工作人员从上海送到了北京。
这段特别的经历,杨洋感触很深,她说:“从对未知的担忧到全力以赴完成捐献,离不开大家的鼓励与支持,我希望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早日恢复健康。”
现在,杨洋身体已经逐渐恢复。她希望以自身为实际案例消除大众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一些误解。杨洋开朗地说道:“胆小的我做了一件大胆的事!因为只有我能救他,所以我必须勇敢!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期间也许身体会有不适,但可以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切都是值得的!”
杨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为他人的生命送去希望与温暖。此前,多位中石大学子也像杨洋一样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传递生命的火种。
(编辑 刘晓琳)